第十五章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新政与旧炉:薯种续根,江山守暖

  老赵走后的第二年开春,汴梁的积雪刚化,紫宸殿后的红薯田就冒出了新绿。赵光义穿着常服蹲在田边,手里攥着那块磨得发亮的焦红薯皮,看着老李补种蜜心薯苗,指尖不自觉摩挲着皮上的纹路。

  “陛下,这薯苗得照先帝的法子种,垄沟要挖深些,才好排水。”老李的声音带着颤,手上的动作却稳,“先帝当年说,蜜心薯金贵,得像待百姓似的上心。”

  赵光义点头,接过苗插进土里:“皇兄的话,朕记着。”他顿了顿,又道,“传旨下去,江南的蜜心薯种分给江北各州,再让户部把占城稻的种子一并派发——皇兄说过,百姓有粮吃,江山才稳当。”

  内侍刚领命,范质捧着奏折过来,神色凝重:“陛下,北境奏报,辽军又在边境扰攘,将士们缺粮,连烤红薯的炭火都快断了。”

  赵光义直起身,焦红薯皮仍揣在怀里:“让转运使加急送粮,再带两车红薯干——当年皇兄用红薯干稳住北境,朕也能。”他盯着田垄里的幼苗,“另外,设审官院考察地方官,重点查红薯种植和粮价,失职的就地罢免。”

  范质应声退下,心里暗叹——新帝虽不如先帝爱唠家常,却把“红薯治世”的法子接了过来。

  没过几日,科举放榜的消息传遍汴梁,新科进士竟比往年多了近百人。放榜那日,赵光义特意在皇宫设了“红薯宴”,让老李烤了蜜心薯,摆上占城稻做的米饭。他看着满堂寒门学子,举起红薯道:“朕扩科举,不是为了朝堂热闹,是要你们记住——当官要像种红薯,扎根泥土,才能结出甜果。”

  学子们纷纷举薯回应,殿里的甜香压过了书卷气。有个来自江南的学子起身道:“陛下,臣家乡种了朝廷给的蜜心薯,今年收成能翻番!百姓都说,这是先帝的福泽,陛下的仁政。”

  赵光义笑了,摸出怀里的焦红薯皮:“这是先帝留下的念想,你们拿着,往后到地方任职,看见红薯就想想百姓——朕不要你们写多少奏折,要你们让辖地的红薯田多起来。”

  秋分时,赵光义亲赴北境犒军。军营里的烤炉正烧得旺,士兵们见他来,纷纷捧出红薯干:“陛下,这是先帝当年赏的薯种结的,甜得很!”

  赵光义接过咬了口,甜汁在舌尖散开。守将上前禀报:“陛下送的红薯干救了急!辽军见咱们粮草充足,又闻着红薯香,不敢轻易来犯了。”

  “守住边境,更要守住百姓的红薯田。”赵光义指着远处的农田,“让士兵们闲时帮百姓种薯,教他们烤薯——皇兄说过,民心比城墙结实。”

  回程时,路过汴梁城外的红薯坊,石守信正带着伙计晒红薯干。见了赵光义,他赶紧迎上来,递过块刚烤的红薯:“陛下,这是今年的新薯,您尝尝!先帝要是在,准夸甜。”

  赵光义接过,看着坊外“陈桥烤红薯”的幌子,眼眶微热:“石大哥,皇兄当年给你的薯种,还在种吗?”

  “一直在种!”石守信指着田里的藤蔓,“俺们跟着先帝种薯,跟着陛下守大宋,踏实!”

  回到皇宫时,柴宗训正蹲在红薯田边,给木牌描字——“大宋第一块红薯田”的字迹被描得鲜红。见赵光义回来,他举起手里的红薯干:“皇叔,我烤的薯干,给你留的!”

  赵光义接过,塞进怀里,与那块焦红薯皮贴在一起,暖得心口发颤。他看着田垄里饱满的红薯叶,又望向紫宸殿的方向——那里的烤炉还烧着,老李正往炉里添炭,甜香飘得满宫都是。

  当晚,赵光义在起居注上提笔,写下:“种薯如治世,需恒心,需实心。朕承皇兄之业,当守薯种,更守民心。”窗外的月光洒在纸上,与炉里的炭火相映,把字迹照得透亮。

  这大宋的红薯炉,没灭;这大宋的甜香,没散。老赵留下的焦红薯皮,在新帝的怀里暖着;老赵种下的薯苗,在大宋的土地上长着——江山未冷,初心仍暖。

  本章结束
  http://www.yqzw5.cc/yq32669/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