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论清浊
推荐阅读:
重生都市弃少
临高启明
开局穿越寡妇村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重生之嫡长女帅炸了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大楚第一赘婿
女帝风流,这太监不当也罢
三国:身为反贼,没有金手指
我在明末修仙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原文:一清到底有精神,管取平生富贵真。澄浊求清清得去,时来寒谷也生春。
译文:
五行清纯到底而有精神活力,必定能一生富贵真实不虚。
澄清浊气以追求清气,当浊气去除后,即使身处寒冷的山谷,也能迎来春天的生机。
注解:
“一清到底”指命局五行纯粹、十神配置有序,无冲克混杂,能量流通顺畅。
“管取”意为必定。“澄浊求清”指通过命局自身组合或岁运调节,化解浊气(五行冲突),转化为清气(和谐流通)。
此句强调清局的贵显及浊局转化的可能性,是清浊理论的核心纲领。
原文:
清者,不必一气成局之谓也。如正官之格,身旺有财,身弱有印,并无伤官七杀。纵有比肩食神财杀印绶杂之,皆循序得所,有安顿。或作闲神,不来破局,乃为一清。又要有精神,有气势,不枯不弱,方佳。
译文:
所谓清气,并非指必须单一五行成局。
比如正官格,日主强旺时有财星相生(助官),日主衰弱时有印星生扶(护官),且没有伤官、七杀来破坏官星。
即使有比肩、食神、财星、七杀、印绶等混杂其中,只要它们依次各得其所,有恰当的安顿。
或者作为闲神,不破坏格局,就是清气。
还需要有精神、有气势,不枯萎不衰弱,才称得上好。
注解:
“一气成局”指某一五行独旺成专旺格(如曲直格)。
此段打破“清即纯粹单一”的误解,强调清的核心是“有序无破”。
“正官之格”为例:身旺用财生官、身弱用印护官,其他十神即使存在,若不破格(如伤官克官、七杀混官),或仅为“闲神”(对格局无破坏作用的五行),即为清。
“精神气势”指五行有生扶而不衰弱,是清局贵显的前提。
原文:
浊非五行并出之谓也。如正官格,身弱杀食杂之,不能伤我之官,反与官生不和。印绶杂之,不能扶我之身,反与财星相伐,俱为浊局。或得一神有力,或行运得所,扫其浊气,皆为澄浊求清,亦富贵之命。
译文:
所谓浊气,并非指五行全部出现。
比如正官格,日主衰弱时,七杀、食神混杂其中,不能克制我的官星,反而与官星产生矛盾。
印绶混杂其中,不能生扶我的日主,反而与财星相互攻伐,这些都是浊局。
如果有一个有力的五行能制化,或者行运得当,扫除浊气,都是澄浊求清,也能成为富贵之命。
注解:
“五行并出”指八字中五行俱全。
此段明确浊的核心是“无序相破”。
以正官格身弱为例:七杀(官之忌)与食神(官之克)混杂,不仅不制官,反而扰乱官星;印本应生身,却与财星(克印)相战,无法护官,均为浊。
“澄浊求清”指通过有力之神(如用比劫制杀、用财星化食)或有利岁运(如行印运护官)化解冲突,浊局可转为贵局。
原文:
满盘浊气令人苦,一局清枯也苦人。半浊半清无去取,多成多败度晨昏。
译文:
满盘都是浊气的命局会让人一生困苦,一局虽清却枯萎无力的也会让人困苦。
半浊半清而无法取舍的命局,往往成败不定,在晨昏交替中虚度光阴。
注解:
“满盘浊气”指五行严重冲突、破格无制(如伤官见官无印化)。
“清枯”指虽五行纯粹但衰弱无生扶(如孤官无财印)。
“半浊半清”指清浊力量相当,无明确用神,无法化解冲突,导致运势起伏。
此句概括了不同清浊状态对命运的影响,强调平衡与活力的重要性。
原文:
柱中寻他清气不出,行运又不能去浊气,必是贫贱。若清而枯,弱而无气,行运又不遇生地,亦清苦之人。至于浊气又难去,清气又不真,行运又不遇清气,又不脱浊气,此则成败不一。
译文:
八字中找不到一点清气,行运又不能去除浊气,必定是贫贱之命。
如果命局清纯却枯萎,衰弱无气,行运又遇不到生扶之地,也是清苦之人。
至于浊气难以去除,清气又不纯正,行运既遇不到清气,又无法脱离浊气,这种命局就会成败不定。
注解:
“柱中”指八字原局。
“生地”指能生扶日主或用神的岁运(如木弱行水运)。
此段强调原局与岁运的配合:原局浊而运不助,必贫贱;原局清而枯且运不扶,必清苦;清浊混杂且运不调,必成败无常。
进一步阐明清浊理论需结合岁运动态分析,而非仅看原局。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论清浊”是四柱命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袁树珊以《周易》阴阳平衡思想为根基,结合五行生克与十神配置,系统阐述了命局清浊的本质、判断标准及调候方法。
其核心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清浊的本质与哲学内涵
1. 自然规律的映射
清浊源自天地阴阳二气的分化:清气为五行有序流通(如木生火、火生土),浊气为五行冲克混杂(如金克木、水克火)。
这一概念与《滴天髓》“一清到底显精神,管教平生富贵真”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命局需如自然般纯净和谐,避免偏枯失衡。
哲学渊源:清浊与“顺逆”“寒暖燥湿”共同构成命理四大准则,其中清浊侧重五行纯粹性,寒暖燥湿侧重气候调和,顺逆侧重能量趋势,四者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
命理引申:清者贵显,浊者贫贱,半清半浊则多波折。
清气足者如“清江流”,五行清纯不杂,用神得力;浊气重者如“恒河浊”,五行混战,忌神当权。
2. 五行与十神的属性关联
清气特征:
五行生化有序,无破格忌神(如官杀混杂、食伤并见)。
十神功能纯粹不乱(如正官配正印、食神生财)。
干支组合和谐(如天干连珠、地支连茹)。
浊气特征:
五行冲克战伐(如伤官见官、枭印夺食)。
十神混杂相战(如官杀混杂、财印相克)。
干支互战(如甲申见庚寅、子卯相刑)。
二、清浊的判断标准与核心原则
1. 动态平衡与对症施治
清浊判断需结合全局气势,而非孤立看某一五行。
例如:
若命局寒湿过重(如冬月纯金水),虽需火调候,但火若与水冲克(如丙子见午火),反成浊气。
若命局燥热过盛(如夏月纯木火),需水润局,但水若与火冲克(如丙午见子水),亦成浊气。
袁树珊强调“澄浊求清”,即通过岁运制伏忌神、扶起用神,将浊气转化为清气。
例如:
某命局“乙亥庚辰戊戌丁巳”,戊土生三月,身旺用财官,但乙木被庚金合坏,财官无力,需行水运(亥子)制土生木,化浊为清。
2. 用神与忌神的辩证关系
清气核心:用神得力且无损伤,忌神失势或被制化。
例如:
正官格身弱用印,财星不坏印为清;若财星贴官相生,形成“财生官、官生印、印生身”的循环,则为更高层次的清局。
浊气根源:用神被制、忌神当权。
例如:
财轻喜食伤,但印绶当权夺食(如日主甲木,月干透己土财星,时干透丙火食神,年干透壬水枭印),即为印浊。
3. 特殊格局的清浊辨析
专旺格:如曲直格(木成势)、炎上格(火成势),需全局纯一不杂,若混入克战五行(如曲直格见金),则为浊局。
从势格:如从财格、从杀格,需从得彻底,若日主稍有根气(如从财格见比劫),则为假从,反成浊气。
三、清浊失衡的影响与案例
1. 对性格与健康的影响
清气足:性格开朗果断,思维清晰,精力充沛,易长寿(如五行流通、用神得力者)。
浊气重:性格犹豫矛盾,情绪波动大,易患慢性病(如寒湿困脾、燥火攻心者)。
案例:某命局“丙午癸巳壬午甲辰”,夏季火旺土燥,虽身弱需印比,但首要用水调候,行水运时事业顺遂,行火运则因燥气加重而破财。
2. 对事业与运势的影响
清气成局:事业层次高,贵人缘强,如“丙生子月,印透根深,官星旺相”,命主登科发甲,官运亨通。
浊气当权:事业多波折,易因决策失误失财,如“丙生未月,伤官重叠,土旺制火”,早年穷困,行木运后才转富。
半清半浊:运势起伏不定,如“戊生辰月,身旺用财官,但乙木被庚金合坏”,需行水运制土生木,方能化浊为清。
四、袁树珊的创新与贡献
1. 融合传统与实证
袁树珊在继承《子平真诠》格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滴天髓》旺衰思想,提出“旺衰定根基,格局定层次”的观点。
例如:
若日主身弱且命局浊气重(如官杀混杂),需先通过印比扶身,再制化官杀。
若日主身强且浊气重(如比劫夺财),需用食伤泄秀或官杀制劫,而非单纯用财星。
2. 破除迷信,强调辩证
袁树珊批判盲目依赖神煞的做法,主张以清浊为核心,结合五行生克、十神心性综合论命。
例如:
辰丑土虽为湿土,但在寒局中可蓄水助寒,需用火制之;未戌土虽为燥土,但在燥局中可加重火势,需用水润之。
调候需动态分析岁运影响,如寒局在木火运中调候得力,但若木火过旺反成“火炎土燥”,需后续水运平衡。
3. 现代视角的启示
袁树珊的清浊理论对现代命理研究仍有启发,例如:
将清浊类比为“能量纯净度”,清气足者适合从事专业性强、需专注力的职业(如医生、律师);浊气重者适合灵活性高、需适应变化的职业(如销售、艺术)。
调候用神可对应现实中的资源(如清气不足者,可通过佩戴相应五行饰品、选择有利方位改善运势)。
五、清浊与其他命理理论的关联
1. 与顺逆的关系
清浊是顺逆的前提:清气足者顺势而为易成功,浊气重者逆势而行多挫折。
例如:
若命局清气成势(如官印相生),行顺运(财官运)则青云直上;若命局浊气当权(如伤官见官),行逆运(比劫运)则雪上加霜。
2. 与寒暖燥湿的关系
清浊与寒暖燥湿相互影响:寒暖燥湿失衡可导致浊气,清浊调和可辅助寒暖燥湿的平衡。
例如:
冬季出生者(亥子丑月)若寒湿过重(浊气),需用火调候(清气)。
夏季出生者(巳午未月)若燥热过盛(浊气),需用水润局(清气)。
3. 与格局的关系
清浊是格局成败的关键:清气成局者格局高,浊气破局者格局低。
例如:
正官格身弱用印,财星不坏印为清局,可成贵格;若财星坏印(浊气),则格局破败。
总结
《命理探源》中的“论清浊”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命理评判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五行纯粹性与十神和谐性揭示命局的本质与变化规律。
袁树珊以自然哲学为根基,结合实证案例,强调清浊的动态性、辩证性与调候的优先级,为后世命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这一理论不仅是八字命理学的基石,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对理解个人命运与自然能量的互动具有启示意义。
喜欢命理探源【译注】
http://www.yqzw5.cc/yq32591/1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