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太清剑诀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蜀山七十二峰,常年被紫霞云雾笼罩,峰峦如剑指苍穹,云雾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玄秘。自开派祖师云游子于紫霞仙域得“太清启示”,立派传剑至今万余载,剑法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能与《紫霞剑心诀》并称“蜀山双璧”者,唯有《太清剑诀》。此诀被誉为“蜀山道剑之祖”,剑势之宏大,可令“太清浩气,席卷八荒”;剑意之纯粹,能让“虚妄邪祟,无所遁形”。其以“破妄、归真、镇邪”为三大要旨,非有深厚灵力如沧海承天、纯正道心如琉璃映月者不能催动。对上心魔滋生、幻术迷魂、邪法诡道之流,更有天生克制之力——上古巫妖大战时,蜀山长老玄真子曾以此诀一剑斩碎魔教“万幻魔境”,那幻境中百万魔兵本是屠戮苍生的虚影,被太清剑气扫过,竟如冰雪遇阳般消融,连一丝魔气都未留下。

  总纲·太清真意

  “太者,至极也;清者,纯粹也。太清之道,以剑为器,以道为骨,以心为魂。剑出则浩气盈天,可破世间虚妄;剑收则道韵内敛,能守己身真如。”

  《太清剑诀》的核心奥义,不在于剑招的繁简,而在于“与道同频”。天地间流转的“太清之气”,是宇宙初开时未分化的本源之气,不属阴不属阳,不纳邪不藏秽,至纯至净如琉璃世界,不被任何虚妄邪祟沾染。修炼此诀者,需以自身道心为引,如北辰星指引北斗,召太清之气入剑、入体、入魂,使剑势如天地运行般周行不殆、无可阻挡,剑威如日月昭彰般光耀寰宇、不容亵渎。

  此诀修炼,需过三重关隘,缺一不可:

  一曰“气关”。太清之气至大至刚,非深厚灵力不能承载。若灵力薄如浅溪,强行引气入剑,轻则剑招刚出便力竭,重则被气脉反噬,经脉如遭蚁噬。需修炼者日夜打坐,将灵力养得如沧海般深广,方能容太清之气如江河奔涌。

  二曰“心关”。太清之气至纯至净,最忌杂念污染。若道心有半分瑕疵——或贪或嗔,或妒或怨,太清之气便会如明镜照尘般显其污秽,进而反噬己身:轻则剑心蒙尘,剑意凝滞;重则走火入魔,沦为被气脉操控的傀儡。

  三曰“意关”。太清之气与天地同源,需剑意与天地共鸣。修炼者需悟透“剑即我,我即道”的真意,做到剑动如天地呼吸,剑静如日月停驻,方能引动“席卷八荒”的浩气,发挥此诀真正威力。

  筑基篇·太清引气诀

  第一重:澄心观气

  “心似明镜台,拂拭无尘埃。静立观太清,浩气自东来。

  鼻吸青云气,口吐浊世埃。三息一周天,气沉丹田海。

  初如涓涓流,渐若江河湃。百日气初成,剑眉生光彩。”

  此重为《太清剑诀》的入门根基,核心在于“澄心”与“引气”,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修炼者需每日寅时(凌晨三至五点)登上蜀山之巅的“太清台”静坐——此台由开派祖师云游子亲手以“九天玄石”铸就,台面刻有“先天八卦图”,八卦纹路中镶嵌着千年“紫霞晶”,能自动汇聚天地间逸散的太清本源,是修炼此诀的绝佳之地。

  静坐时,需先“澄心”:盘膝而坐,双手结“太清印”(左手拇指按右手无名指根,右手拇指按左手食指根,其余四指相扣),闭目摒弃一切杂念。初学者可先观想自身如空谷,谷中唯有清风拂过;待杂念渐消,再观想太清之气如淡金色流云,自九天而降,从百会穴涌入体内。这股气需经膻中穴(两乳之间)时稍作停留,如水流过石潭;再经黄庭穴(肚脐下三寸),最终沉入丹田,如归大海。

  “引气”的呼吸法门尤为关键:吸气时需绵长如太古松涛,一口气吸足三十六息,仿佛要将天地间的太清之气尽数纳入;呼气时需轻缓如流泉出山,一口气呼尽二十七息,将体内浊气(凡俗之气、杂念所化之气)缓缓吐出。一呼一吸间,引气在任督二脉流转一周,周而复始,不可急躁。

  初练时,丹田之气如萤火微光,微弱得几乎不可察,稍一分神便会消散。需百日之功,日日不辍,方能让这股气凝如薄雾,在丹田内盘旋不散。此时修炼者双目会泛起淡淡的金色灵光,眉心隐有“太清纹”(一道极细的金色竖纹)浮现,这便是“气初成”之兆。

  此阶段最忌心有杂念。曾有入门弟子在静坐时想起家中琐事,引气瞬间便觉经脉刺痛,如被无数细针穿刺,疼得冷汗直流——这便是太清之气在警示“心不澄则气不纯”。遇此情况需即刻收功,焚香默念“清心咒”(“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涤荡心神至杂念尽消,方可再练,否则极易引动心魔,后患无穷。

  第二重:剑承浩气

  “剑横胸前,气贯剑脊。太清为引,道韵为饰。

  指握剑鞘,意通剑格。气随念走,剑逐气驰。

  初时剑鸣微,渐如雷霆叱。三月剑生光,浩气凝剑侧。”

  引气百日功成,丹田内太清之气凝如薄雾后,便需以佩剑承接这股气——剑是太清之气的“形”,气是剑的“魂”,二者需如影随形,方能显“剑承浩气”之威。

  这些锁链非实体,而是“太清道则”的具象:链身刻满“镇邪符文”,每过一个时辰便会收紧一分,同时向邪祟体内注入太清之气,磨灭其魔性、怨念。更精妙的是,锁链会与地脉共生,只要蜀山不倒,地脉不绝,锁链便永远不会松动——这便是“千年不松动,万劫不消亡”的由来。

  蜀山“锁妖塔”底层的“太清镇魔剑”,便是玄阳子当年镇压“血河魔王”所用。那魔王以血为食,曾屠戮百万生灵,被镇后仍不死心,每日以魔音蛊惑塔外修士。但剑上锁链始终金光流转,每当魔王挣扎,锁链便收紧,将其魔气逼回体内。千年过去,魔王的体型已从万丈缩至三尺,魔音也微弱得几乎听不见,足见此招的镇压之力。

  道心通明

  “剑归鞘,气内敛。道心显,照自身。

  一念破心魔,万邪不近身。

  清者自清,真者自真。”

  此招非攻非守,乃“守心”的至高之术,是《太清剑诀》对“道心”的终极诠释。

  当修士遭遇心魔反噬(如修炼急于求成而生的“贪念”,对战失利而生的“惧念”)或邪法侵蚀(如魔教的“蚀魂咒”,能引动人心底的恶念)时,需收剑归鞘,盘膝而坐,引丹田内的太清之气内照己身——观想道心如明镜,镜中映照出杂念的根源:贪念源于对力量的渴望,惧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不抗拒,不逃避,只是平静地“看见”这些杂念,如同看见镜中的尘埃。此时,太清之气便会如清水洗镜,将杂念缓缓净化。一念之间,心魔自散,邪法自消,此为“道心通明”。

  曾有弟子在冲击“太清归一”境时,因担心失败而心生“怯念”,心魔趁势滋生,眼看就要堕入魔道。危急关头,他想起“道心通明”之术,收剑归鞘,闭目观心,只见识海中的怯念如一团黑雾。他未强行压制,只是以意念“注视”黑雾,片刻后,丹田内的太清之气自动流转,黑雾便如冰雪遇阳般消融。醒来后,他不仅心魔尽去,道心反而更加稳固,三个月后便突破至第六重——这便是“清者自清,真者自真”的妙处。

  修炼禁忌·太清诫言(补述)

  太清台石壁上的禁忌,每一条都对应着血的教训,需字字铭记。

  “一忌心术不正”:道光年间,有修士名为“玄虚”,修炼至“浩气成罡”境,却暗中勾结魔教,想用太清之气助魔教炼制“伪太清剑”。一日在太清台引气时,罡气突然暴走,金色变为墨色,将其全身经脉腐蚀成筛孔,死前他看见自己的倒影化为魔气,这便是“心不正则气必邪”。

  “二忌急于求成”:嘉靖年间,天才弟子“紫雷”七岁入门,十五岁便达“破妄初显”,被誉为“云游子第二”。他不满按部就班修炼,偷学禁术强行催化罡气,结果在凝聚罡气时丹田爆裂,一身修为化为乌有,从此沦为蜀山杂役,每日擦拭太清台,看着石壁上的“急于求成”四字,直至老死。

  “三忌滥杀无辜”:万历年间,修士“青锋”在平定妖兽之乱时,为求速胜,以“横扫八荒”剑气连妖兽带山民一同斩杀。回山后,他发现眉心太清纹消失,剑上“太清”古纹也变得黯淡。后来与魔教对战时,太清之气竟不听使唤,被魔修一剑穿心——这便是“妄杀生灵,道心蒙尘,气自离身”。

  “四忌离经叛道”:崇祯年间,长老“玄通”因不满掌门决策,叛出蜀山投靠魔教。入魔教当日,他突然感觉体内太清之气如潮水般散去,丹田空空如也,从此沦为废人,被魔教当作祭品献祭——离经叛道者,失了“道”的根基,太清之气自会弃之而去。

  结语·太清遗韵(补述)

  《太清剑诀》流传万载,其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剑招的威力,而是“道心”的淬炼。云游子祖师在《太清手札》中写道:“剑可碎,气可散,唯道心不灭,太清永存。”

  如今蜀山三清殿内,除了历代剑仙的“太清剑像”,还供奉着一柄断剑——那是林惊鸿的佩剑。断剑旁的石碑上,除了“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还有新刻的字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每日都有弟子来此跪拜,不是拜剑,而是拜那份“守心”的警示。

  太清台的晨光依旧,每日寅时,仍有弟子在此静坐,引气入体。他们中或许有人能达“道剑通天”,或许有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澄心观气”,但只要他们记得“太者,至正也;清者,至纯也”,记得剑是护道之器,而非逞凶之具,《太清剑诀》的浩气,便会永远在蜀山七十二峰间流转,席卷八荒,照耀三界。

  喜欢万千功法录
  http://www.yqzw5.cc/yq28212/2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