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穷叮当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谢知微的想法,沈淮表示支持。

  饭后,两人讨论了资助的事情。

  比如资助条件,除了学习好,家庭经济困难,还需看人品,看科举的决心。

  满足这些条件之后,具体的资助金额又是多少。

  是从县试开始资助,还是在学堂的时候就开始。

  以上问题,谢知微并没有仔细想过,只是有这个想法而已。

  当时在京城,她只是听闺中友人提到,一隅书院经常捐助寒门学子。

  来到青阳郡后,发现这里都是大山,且文教这一块相当落后,便想做点什么,希望能帮到沈淮,仅此而已。

  如今听沈淮说这些,她才明白,资助并非易事。

  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可能会落个沽名钓誉的骂名。

  “夫君,此事先缓缓吧。”谢知微想了想,道,“等书肆开起来了,再视情况而定。

  我们刚来青阳郡,手里能干的人不多,要是有个疏忽,妾身良心难安。”

  沈淮知道妻子的言外之意。

  做得不好,很容易引起读书人的口诛笔伐。

  “那便先缓缓。”沈淮轻拍妻子的手背,“等我们有那个余力了,再好好规划。”

  谢知微点点头,“听夫君的。”

  第二天上衙,沈淮问钱同知,“我们青阳郡的公廨田一共有多少亩?”

  钱同知回道,“我们青阳是下郡,只有七百亩公廨田,十三座山头。其中,三百亩租给城东张家,三百亩租给散户,余下一百亩种粮种菜,供给衙内厨房。”

  “山头呢,也是租赁出去?”

  “山头用来取柴,并没有租赁出去。“

  “租期几年签?”

  “三年一签。”

  官府的公廨田不需要交税,所得全部归衙门。

  把公廨田租赁出去,是最简便且最有效的方式,田中所产,官府占五成。

  若是遇到水灾或者旱灾,租户还能申请减租。

  接着,沈淮又问了其他的。

  这才知晓,管理一百亩公廨田的杂役,一共二十人。

  他们不仅种粮种菜,还在山脚养鸡、养鸭、养猪。

  衙门人多,仅靠这些并不够,还需向外采买。

  简单了解之后,沈淮又问堤坝的事情。

  正值雨季,防洪是关键。

  虽然,青阳郡内没有大江大河,很少有大面积淹没粮田的情况。

  沈淮的原则是,能防一点是一点,尽量减少百姓的损失。

  毕竟,小河的洪水特点是:急。

  而且很容易出现洼地内涝,排不出水的情况,所以得防止漫灌。

  “工房的人已经安排人员下去排查修检。”钱同知拿出舆图,指着一处河流道,“此处堤坝修建的时候,材料简陋,这两年频频出问题。

  堤脚渗水严重,若出现大水,可能会坍塌。

  去年已向上头申请重修,但……”

  沈淮,“钱通知但说无妨。”

  “郡内需要重修的堤坝,至多有八处,金额超万两白银,上头拒绝了申请,叫我们青阳用府库先修那些紧急的。

  去年,修了两处,花费一千三百两,府库便见底了。”

  府库的账面,多时有五六千两,少时两千多三千两。

  可以说是穷的叮当响。

  沈淮交接时,看到账面的金额,震惊的不行。

  觉得一个郡的财政,都没他钱多。

  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当然,这里的账面仅限于青阳郡府库的公务周转,并非全郡的财政总和,因为地方的财政需要上交七成至八成给朝廷,仅留两到三成给地方周转。

  “以前的知府,是如何渡过难关的?”沈淮想知道。

  钱同知没有隐瞒,“征发劳役,向附近的乡镇摊派人力和物料,同时向乡绅富户募捐。”

  沈淮点点头,然后指着舆图,“哪几处比较紧急?”

  “月亮谷和贝壳坝。”

  月亮谷是挡洪的第一堤队,负重前行多年,已经达到极限;贝壳坝则是第二挡洪堤队,堤坝渗水严重,已经摇摇欲坠了。

  这两处,良田很多,若是堤坝塌了,损失惨重。

  沈淮想了想,“兹事体大,务必让工房在三日内给出预算金额。”

  “是!”

  钱同知见没什么事了,立马退下,然后派人去了工房。

  工房主事听言,眼睛都亮了。

  觉得修建堤坝有望,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开始预算工作。

  相比工房主事的期望,沈淮则是重重的呼出一口气。

  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

  穷之一字,如千钧之重,让人焦心。

  小时候家里穷,得动脑筋赚读书的钱,如今做官了,还得继续动脑子搞钱修堤坝。

  可是除了征发劳役,摊派人力和物料,还有捐款,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么?

  沈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抄家。

  别怪他这么想。

  自古以来,抄家是来钱最快最多的,没有之一。

  只是这个需要有明确的针对对象,目前青阳郡还有目标出现,无法实现抄家罪名。

  第二个是临时加增杂税。

  这个办法在财政紧急时,会启动一段时间。

  因为大夏的百姓,除了田地税、人头税、劳役,并没有其他固定的税了,可以说是赋税最轻的朝代。

  沈淮觉得,增加杂税这个办法,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只是能不能实施下去,还得跟同知几人商量了,往省府申请,同意了才能实施下去。

  吃完午膳,沈淮又觉得,增加杂税,苦的还是底层老百姓,不如约谈几个富商,想让他们多捐点。

  于是,他让谢不二去请李文书过来。

  李文书是本地人,在府衙干了十几年,算是衙门里的老人了,而且他跟在两任知府身边做事,知道的不少。

  人一来,沈淮开门见山,“郡内有哪些富商,你是知道的吧?”

  “知道!”李文达拱手,“首富吕家,世代经商,生意涉及茶叶、玉器、香料;布商梁家,名下织工百名,大小作坊十多处;粮商金家,拥有四处粮仓,囤粮数量高达万石。”

  这三家基本垄断,所以财富是在第一梯队?

  像第二梯队的油商、酒商、银楼当铺等,也比较富有,但规模有限。

  “以前衙门募捐,哪家比较积极?”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http://www.yqzw5.cc/yq24649/4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