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心学传承,土木之变!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大明时空,王三丰猛然睁开眼,已然发现自己再次回到了先前离开前的时间节点。这是,这一次,时空缝隙中只剩他孤寂的身影,身旁,已无心圣随行。
呼~
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带着离别的怅然,王三丰对着那片虚无,深深一揖。
“尊圣,我们定有再会之期!”
郑重行礼毕,王三丰收敛心神,开始沉浸于心海深处心圣留下的心学传承。
【……儒、佛、老、庄,万法纷呈,皆为我心之用,然求学于圣贤之道,心中切不可存有圣贤偶像……泥塑木偶,供奉于庙堂足矣,若置于心,则成桎梏……心,即是宇宙本体,万物主宰,立身之本,度量是非之准绳……吾之道,核心在于致良知,在于知行一……】
【良知乃天理昭然于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如今细思,‘合’之一字,尚显画蛇添足,知与行,本就是一体两面,从未分离……】
每一个文字在意识深处流淌,都仿佛点亮一盏心灯。
他好似再次看到了那位须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人。
老者时而缓步徐行于山水间,时而静坐磐石,凝望云卷云舒;时而伏于简陋书案,笔走龙蛇;时而手捧泛黄书卷,就着一瓢清水、一箪粗食,怡然自乐,天地万物仿佛都融入其恬淡自足的气韵之中。
不知不觉,王三丰心神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那位先贤隔空对坐。
“原来如此……致良知,心即理,知行一……这便是先生倾尽一生所证悟的大道真谛啊!”
许久,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般漫长,王三丰才从那浩瀚如烟海的感悟中缓缓回神。
心海中那千余字传承,看似朴实无华,未曾提及半分具体的修炼法门、真气运转。但在王三丰此刻看来,这字字句句,无一不是直指修行本源的无上心法。
寥寥千字,却已将心学精髓、先生毕生智慧、乃至修行终极奥义,阐述得淋漓尽致。
心心相印,不外如是。
唰——
恰在此时,遥远的天际,一轮磅礴的红日正挣脱云海束缚,冉冉升起。
破晓的晨曦如同金色的利剑,刺破黎明前的黑暗,将温暖与光明播撒向沉睡的大地。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三丰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静谧与通达,仿佛长久以来束缚着他的无形枷锁,在此刻轰然碎裂。
他感觉到,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正在孕育,等待破土发芽。
是心,是那颗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
而他一身精湛的武道修为,便是滋养这颗种子的肥沃土壤。
心为根,武为干,必能长成触及苍穹的参天巨树!
唰——!
就在现实中大日初升的那一刹那,王三丰的心灵世界里,仿佛也有一轮更为璀璨、更为炽烈的太阳同步升腾!
无尽的光芒瞬间照破了所有阴霾角落,心灵空间变得一片通透。
一股前所未有的轻松畅快之感,自心灵最深处弥漫开来。
这股轻松感迅速流遍四肢百骸,深入每一寸筋骨、每一丝血肉,仿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又好似卸下了千斤重担,挣脱了无形镣铐,整个身心都变得轻盈、协调、圆融无碍。
王三丰轻轻闭上双眼,心灯映照之下,那些因疑惑、因执念、因心结而积郁的沉闷滞碍,如同冰雪遇骄阳,顷刻间烟消云散。
此次跨越时空的见圣之旅,不仅获得无上心法传承,更是一次彻底的心灵洗礼与解放!
这对王三丰未来的道路,其好处之大,简直难以估量。
“先生此番恩情,重如泰山,浩荡如海……”
“此恩此德,三丰铭记........”
王三丰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了深深的敬仰与感激。
随即,他再次收敛心神,如饥似渴地埋首于那博大精深的心学精义之中,细细品味,反复揣摩。
就在王三丰埋头于心学精义时,世间岁月,不会因谁的眷恋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谁的彷徨而停下征程,它悄无声息地带着万物前行,只留下一路或深或浅的岁月痕迹。
..........
缺一不成也占先,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相克相生马不前。
..........
时光流转,永乐七年。
北方的草原上,暗流涌动,威胁的阴影再次笼罩中原边境。
紫禁城,奉天殿。
龙椅之上,朱棣的身影愈发显得威严深沉,久经战阵与皇权浸染,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此刻更是蕴含着令人心悸的冰冷杀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终,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决心,都汇聚成一个蕴含着无边血火与铁腕意志的“杀”字。
“杀——!”
随着朱棣这声令下,整个大明王朝,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轰然启动。
备战的号角吹响,粮草、军械、兵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集结。
......
永乐八年。
朱棣不等北方完全整合,御驾亲征,率领数十万精锐明军,浩浩荡荡,跨过长城,深入漠北。
消息传开,草原震动,无数北方部族震怒应战。
然而,面对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且融入了武道强者的明朝大军,习惯了游击袭扰的北方部族显得猝不及防。
鞑靼主力被迅速击溃,残部在绝对武力面前被迫臣服。
明军铁蹄踏过广袤草原,一路追亡逐北,直抵擒狐山。
朱棣下令,于巨大山岩之上,镌刻铭文,宣示大明武功: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穷荒,万世太平!”
……
然而,战争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
草原部族的韧性超乎想象。
起复,北伐;复燃,再北伐;短暂臣服后的背叛,依旧是北伐。
接下来的数年间,连绵不绝的战争如同车轮般碾过漠北大地。
整个草原,几乎被犁庭扫穴不止一遍。
但不知是否真如传言所说,中原龙脉破碎,气运流失,导致北方蛮夷气数未尽。
这些草原部落仿佛野草一般,杀之不绝,烧之不尽,春风一吹,便又再度滋生。
朱棣数次亲征,倾尽国力,战果辉煌,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北方威胁。
“杀不尽,也要杀!”
朱棣的眼神冰冷而坚定,里面燃烧着偏执的火焰。
“朕这一代能做完的事,绝不留给子孙后代!”
这是朱棣的信念,是他作为铁血帝王的担当,也是他近乎残酷的执着。
他要用自己的铁腕,为大明打下一个真正万世无忧的基业。
......
永乐二十二年。
宿命的轮回似乎悄然降临。
朱棣发动第五次漠北远征,这位一生都在征战中的铁血帝王,最终却未能回到他亲手营建的北京城。
他于归途中,在榆木川,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溘然长逝。
一代雄主的落幕,也让漠北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暂时停止了杀戮的轮回。
但也给草原各部族,留下来一段宝贵的喘息之机。
……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
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一改永乐朝的刚猛,力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然而,这位仁厚的君主在位不足一年,便猝然驾崩。
随后,其子宣宗朱瞻基继位,虽有“仁宣之治”的美誉,试图延续休养生息的国策,但也同样英年早逝,反噬驾崩。
或许,这本就是大明王朝斩尽龙脉所必须承担的反噬与劫数。
再加上永乐年间的赫赫武功,北伐的巨大消耗,迁都北京的庞大工程……这一切,都如同饮鸩止渴,更是极大地损耗了大明的国运根基。
大明王朝,终究不可避免地开始显露疲态,再也无力像永乐大帝那般,对北方形成绝对压制。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漠北部落,尤其是在也先领导下的瓦剌部,却在悄无声息间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如同潜伏的饿狼,再次将贪婪目光投向了富庶的中原大地。
......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流火。
蛰伏已久的瓦剌部首领也先,终于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以朝贡贸易纠纷为借口,大举侵扰大明边境。
警报雪片般飞入京城。
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深受宠信、专权跋扈的司礼太监王振的极力怂恿下,也想效仿太宗皇帝(朱棣),亲率大军,一举荡平瓦剌,建立不世之功。
然而,当时英宗年少,王振专权。
一场巨大的悲剧,已然埋下伏笔。
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号称五十万的明军主力,进退失据,粮草不继,最终被瓦剌铁骑团团包围。
一场惨烈的大溃败爆发。
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全军覆没。
其中,最为精锐、拱卫京师的三大营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随之毁于一旦。
随驾出征的文武重臣,损失更是惨重。
历经四朝的老将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吏部左侍郎曹鼎、礼部右侍郎丁铭、工部右侍郎王永和以及内阁学士张益等等,足足五十余位朝廷柱石,全部殒命沙场。
无数忠勇的文官武将,血染黄沙,魂断土木堡。
就连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生擒活捉!
土木堡一战,大明立国近百年来积攒的军事底蕴、人才储备,几乎一朝败尽!
京师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
八月,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明英宗,裹挟着空前的胜利威势,兵锋直指大明京城。
九月,危急存亡之秋,孙太后临危决断,立长君以绝敌望,断绝也先利用英宗要挟的企图。
郕王接受太后谕旨,即皇帝之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年号为“景泰”。
明朝丧君有君,朝野内外,皆决心共赴国难。
十月,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黑压压的军队如同潮水般将京城包围。
兵部侍郎**临危受命,整顿残兵,破釜沉舟。
另外中原各地武林高手支援而来,少林,峨眉,丐帮,青城,华山.......皆共赴国难!
历经五天五夜惊心动魄的生死激战,明军奇迹般地击退了骄横不可一世的瓦剌大军,并迎回明英宗朱祁镇。
**,成功保卫了京师,将大明王朝的国祚强行续命两百年。
但是,经此一役,大明底蕴耗尽,由胜转衰,不可避免的滑向下坡路!
http://www.yqzw5.cc/yq23929/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