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大唐凌烟志 >第337章 三峡水李靖破天险,江陵城萧梁失屏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37章 三峡水李靖破天险,江陵城萧梁失屏藩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长安的秋意正浓。武德殿内,烛火摇曳,将御座前李渊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映在绘有九州山河的屏风之上。他手中紧握的,不仅仅是几份墨迹未干的军报,更是帝国命运的又一道转折。济州城下吴汲的火牛阵烟尘尚未完全散尽,灵州塞外杨师道破突厥的喊杀声犹在耳畔,但这位大唐皇帝的目光,已如利剑,越过黄河,掠过中原,死死锁定了南方那片广袤而富庶的水泽之乡荆湖地区。

  此时,殿内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喜悦与凝重的复杂气息。济州、灵州的双双捷报,像两剂强心药,注入了这个新生帝国的血脉,让连日来因新政推行和四方战事而紧绷的神经,稍稍得以舒缓。然而,李渊眉宇间的深思却未曾减少分毫。他心中清楚的很,真正的巨患,尚未铲除。

  “陛下,”房玄龄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趋步至巨大的地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长江中游那座标着“江陵”的城池上,“徐圆朗新败,士气低迷;突厥北遁,短期内难再大举南下。此乃天赐良机,当集中全力,解决萧铣此心腹大患!”他的手指沿着长江脉络滑动,“萧铣僭称梁王,据有荆湖四十余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水师强大。若任其坐大,或与河北刘黑闼南北勾结,则我将腹背受敌,大势危矣。”

  杜如晦紧接着补充,语气低沉而锐利:“房大人所言极是。近日细作来报,萧铣在江陵大造舟舰,整顿军备,其自称梁王,已有北上争衡之野心。此刻我东、北两线压力稍减,正应趁其尚未完全准备停当,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而下!若待其羽翼丰满,或与刘黑闼形成犄角之势,则平定天下,不知要平添多少波折,耗费多少国力民力。”

  李渊的目光在地图上逡巡,从长安到江陵,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尤其是那道被称为“天堑”的长江三峡。殿内烛火噼啪作响,群臣屏息,等待着天子的决断。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大唐国运,赌的是将领的才能与士兵的勇气。良久,李渊猛地一拍御案,案上笔砚为之震动:

  “传旨!诏令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总揽征讨萧铣之全局!以李靖为行军长史,副之,实际指挥作战!统率十二总管,水陆并进,即日筹备,克期发兵,不得有误!”

  旨意一下,如同战鼓擂响,整个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为南方战役高效运转起来。

  几乎在李渊决策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夔州(今重庆奉节)城,已是战云密布。这座扼守长江三峡西口的重镇,成为了大唐南征的前进基地。码头上,艨艟斗舰如林而立,旌旗蔽空。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粮草、箭矢,空气中弥漫着桐油、缆绳和紧张的气息。

  年仅三十岁的赵郡王李孝恭,一身明光铠,英气逼人。作为宗室子弟,他虽年轻,却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统帅气度。此刻,他正与身旁一位年近五旬、目光沉静如水的将军并肩而立,检阅着即将出征的水师。这位将军,便是被李渊破格提拔、寄予厚望的李药师李靖。

  李靖的生涯堪称传奇,历经隋末乱世浮沉,饱尝冷眼与压抑,直到投效李唐,才真正迎来了施展毕生所学的舞台。他的脸上刻满了风霜,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得能穿透迷雾,洞悉战场的一切玄机。

  中军大帐内,一幅详尽的江陵水系图铺在案上。李靖的手指,从夔州出发,沿着蜿蜒的长江航道,缓缓向东移动,最终停在江陵的位置。

  “王爷,诸位将军请看,”李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从此处夔州,至萧铣巢穴江陵,三百里三峡,瞿塘、巫峡、西陵,滩险流急,暗礁密布,历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自古人言,‘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三峡水道,亦是如此。”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帐中众将:“然,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正因这天险之名赫赫,萧铣必以为,在此秋汛暴涨之时,我军绝无可能冒险顺流而下。其防御重心,必置于江陵周边及江北各陆路关隘,对此水道,反而疏于戒备。此,正是我军可乘之机!”

  帐中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将领面露忧色,一位资深水师将领忍不住抱拳道:“李长史明鉴,现今正值秋汛,江水湍急汹涌,胜于平日数倍。末将等久在江上,深知此时行船,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旦舟船失控,触礁沉没,则未战先败,损失惨重。是否……是否可稍待时日,待水势稍退,再行东进?”

  此言一出,附和者甚众。毕竟,眼前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危险。

  李靖静静听完,并未立即反驳。他走到帐口,望着门外奔腾咆哮的长江,江水浑浊,裹挟着泥沙树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半晌,他转过身,慨然道:“诸君所言,皆是老成持重之见。然而,兵者,诡道也。兵贵神速,更贵出奇制胜!萧铣据此天险,笃信我军不敢在汛期进攻,其心态已懈。我军若此时出击,正可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若迁延等待,待水势平缓,则我军动向易察,萧铣必有充足时间调兵遣将,严密封锁水道。届时,我军再欲突破,恐需付出十倍之代价,胜负亦难预料。此险,值得一冒!”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主帅李孝恭身上。所有的压力,都汇聚到了这位年轻王爷的肩头。李孝恭凝视着地图上那道险峻的峡谷,又抬眼看了看目光坚定的李靖,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寂静笼罩着大帐,只听得帐外江水的怒吼。终于,李孝恭深吸一口气,重重一掌拍在案上,斩钉截铁地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长史所言,正合我意!全军依计而行,违令者,斩!”

  他伸出手,紧紧握住李靖的手:“药师,此番全赖将军奇谋!孝恭愿与将军,共此艰险!”

  武德四年十月十五日夜,夔州码头,火把如龙。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壮行的呐喊,只有江水永恒的咆哮。数百艘大小战船,借着微弱的月光和摇曳的火光,依次解缆,滑入漆黑如墨、湍急如箭的江流之中。一场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冒险突袭,拉开了序幕。

  李靖亲乘一艘艨艟巨舰,立于船头,如同一尊石雕。夜风猎猎,吹动他的战袍。他必须身先士卒,以稳定军心。战船在江水中剧烈颠簸,如同狂风中的一片落叶。经验丰富的船工和桨手们,喊着的号子声被江涛声吞没,他们全部的精气神都贯注于手中的舵和桨上,与大自然可怕的力量进行着殊死搏斗。

  最险处,莫过于那些急转弯和着名险滩。在某处被称为“鬼见愁”的急弯,水流形成巨大的漩涡,一艘走舸快船因操控稍慢,被急流猛地推向江心矗立的巨礁!眼看就要船毁人亡,千钧一发之际,李靖所在的指挥舰恰好驶近,他临危不乱,高声喝令旗手打出灯号,指挥相邻大船以缆绳试图拖拽,同时命令该船将士弃重、调整帆桨。在令人窒息的一刻钟后,那艘走舸险之又险地与礁石擦身而过,溅起的浪花扑了李靖一身。全军将士目睹此景,无不骇然,却又因主帅的镇定而士气稍安。

  整整三天三夜,这支大唐舰队就在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中艰难前行。每一刻都可能是最后一刻。当先锋舰队的帆影终于驶出西陵峡的最后一段险隘,眼前水势相对平缓,江岸出现城镇轮廓时,许多士兵几乎虚脱,恍如隔世。

  而此刻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萧铣麾下的守军还沉浸在秋汛带来的“安全感”中。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会有一支军队从天而降。当唐军战船突然出现在江面,旌旗招展,直扑城下时,城头守军惊得目瞪口呆。

  “唐军?!这……这怎么可能?他们是飞过来的吗?”守将面如土色,仓促间组织抵抗,但军心已乱。

  李靖用兵,向来环环相扣。他早已预料到守军的惊惶,在水师正面进攻的同时,已派出精锐步兵,趁夜沿江岸险峻山路迂回,悄然登上夷陵城侧的制高点。此刻,但见山顶唐军旗帜竖起,滚木礌石如雨而下,喊杀声震天动地。守军腹背受敌,魂飞魄散。不到两个时辰,这座屏护江陵的西大门,即告陷落。唐军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前进基地和补给点。

  捷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回长安。武德殿内,李渊手持军报,反复观看,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极度欣慰的笑容。他对侍立在旁的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重臣感叹道:“李靖,真乃天赐朕之神将也!昔年汉高祖有韩信暗度陈仓,定三秦之地;今日朕有李药师急渡三峡,破萧铣门户。此皆非循常理之人所能为,非具大智大勇者不能成!得此良将,朕复何忧?”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四方,其产生的震慑效应,甚至超过了军事胜利本身。周边那些尚在观望或负隅顽抗的割据势力,闻讯无不胆寒。尤其是正在河北苦战支撑的刘黑闼,得知唐军竟能于秋汛期间突破三峡天险,瞬间感到自己的侧翼暴露在了巨大的威胁之下,不得不分兵加强南线防御,从而大大减轻了李世民在河北主战场的压力。

  而在江陵的梁王宫中,萧铣接到夷陵失守的战报,惊得直接从王座上跌坐下来。他原以为凭借三峡天险,至少可保半年无虞,正做着北上中原的美梦,岂料李靖用兵如此神鬼莫测。他慌忙下令,调集散布在各州的军队火速回援江陵,但慌乱之中,指挥失调,各部行动迟缓,战机已失。

  夜色笼罩下的夷陵城头,李靖抚摸着城墙上冰冷的垛口,远眺着下游江陵的方向。江风带着水汽和淡淡的血腥味扑面而来。他知道,攻克夷陵只是打开了通往江陵的大门,真正的决战尚未开始。萧铣毕竟拥有四十余州之地,兵力雄厚。但无论如何,这最关键、最冒险的一步已经成功迈出。大唐水师的利剑,已经抵近了伪梁的心脏。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在南线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点。他深邃的目光中,已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进攻方略。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
  http://www.yqzw5.cc/yq23599/3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