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新安江吴王纳土,武德殿唐旌授符
推荐阅读:
妖龙古帝
穿越远古后成了野人娘子
修仙才能救命
超级锋暴
我的精灵训练家模拟器
崩坏三:以爱为名
异界打造奇观,从神级酒馆开始
神奇宝贝:训练家从赏金猎人开始
人生副本游戏
快穿:虫族女王她靠生崽躺赢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武德四年九月二十日,长安城秋高气爽,但太极殿内的气氛却异常凝重。就在昨日,兖州徐圆朗僭号称王的急报刚刚传来,李渊与群臣正在商议征讨方略,忽闻殿外又有使者求见。\"报——!歙州使者到!吴王汪华遣使奉表,愿率五州之地归顺朝廷!\"
这一声通报,让原本沉闷的朝堂顿时活跃起来。李渊从御座上直起身子,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可是那个据守歙州十余年的汪华?\"
\"正是。\"房玄龄出列奏道,\"汪华虽自称吴王,但十余年来保境安民,不与四方争锋。今既来归,实乃陛下圣德感召。\"
杜如晦补充道:\"此正当其时。徐圆朗叛逆于东,汪华归顺于南,一正一反,足见天命所归。\"
李渊大喜,立即宣歙州使者入殿。与此同时,他命人展开东南地图,仔细端详起来。
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地处新安江上游,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汪华在此经营十余年,将黟、歙等五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乱世中的一片桃源。如今他审时度势,见唐朝统一大势已定,毅然决定纳土归顺。
\"臣奉吴王...不,汪总管之命,特来奉上舆图户籍,五州二十八县,十万户百姓,悉数归唐!\"使者跪拜在地,声音激动。
李渊亲自下阶扶起使者,温言抚慰:\"汪卿保境安民,功在社稷。今又深明大义,朕心甚慰。\"
次日朝会,经过激烈讨论,李渊最终下旨:\"授汪华为歙州总管,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其旧部官吏,各依原职留任。\"
九月廿五,武德殿举行了盛大的授职仪式。汪华的使者恭敬地接过诏书和印信,代表主公向唐朝效忠。殿中百官纷纷道贺,称颂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正在与刘黑闼作战的唐军士气大振,而徐圆朗叛军则军心动摇。更重要的是,歙州归顺为唐朝打开了经略江南的门户,对日后平定萧铣等割据势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欢庆之余,李渊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私下对李世民说:\"汪华归顺固然可喜,然东南未平,任重道远。接下来,该是彻底解决刘黑闼的时候了。\"
此刻的歙州城内,汪华正在整理唐朝送来的官服印信。他望着新安江的潺潺流水,心中百感交集。乱世十余年,终于为这片土地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请润色上面内容,参照《长安的荔枝》写作风格修改,扩写至2000字左右
好的,用户要求将一段历史文本润色并扩写到2000字左右,参照《长安的荔枝》的风格。需要先理解这个要求的关键点。《长安的荔枝》的特点是细节丰富、场景生动、带有微观史学的叙事风格,注重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而用户提供的原文是武德四年汪华归顺唐朝的历史事件,现有内容比较简略,需要扩充细节。可以设计从几个方面入手:开篇需要营造更浓厚的时代氛围,增加长安城的具体细节描写;对太极殿的朝会场景进行扩充,加入更多人物互动和对话;详细描写李渊的心理活动和政治考量;虚构但合理地扩充汪华在歙州的背景故事;最后可以加入一些历史意义的深化思考。需要注意保持历史真实性,所有关键事件和人物不能篡改,但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上可以合理发挥。可以着重描写环境氛围、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等,使故事更加丰满。准备采用多视角叙事,既展现长安朝廷的视角,也展现歙州汪华的视角,最后再回到历史意义的宏观视角。扩写后需要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显得松散。可以在关键情节处设置一些象征性的细节,比如舆图、官服、新安江水等,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
好的,我将参照《长安的荔枝》那种细腻、生动且带有一丝历史苍凉的笔触,为您扩写和润色这段内容。请注意,我会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和细节填充,使其更具画面感和文学色彩。
武德四年秋·长安与歖州的抉择
武德四年的长安,九月将尽。
秋日的阳光,像是被细细筛过一般,清澈而透亮,洒在太极宫的重檐翘角上,给冰冷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和的暖意。庭前的槐树,叶子已染上了淡淡的金黄,风过处,便有几片旋舞着落下,带着一种安详的静谧。然而,这秋高气爽的惬意,却丝毫透不进太极殿那沉重的大门之内。
殿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昨日,兖州传来的急报,如同一声闷雷,在朝堂上空炸响:徐圆朗僭越称王了。这消息,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皇帝李渊和每一位大臣的心头。天下未靖,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在北边搅得风云变色,如今东方又起烽烟,帝国的版图上,仿佛到处都在漏风。
李渊端坐在御座之上,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的扶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听着殿下群臣或激昂、或谨慎的议论,目光却似乎穿过了大殿,投向了远方烽火连天的疆场。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脸上已刻满了风霜与疲惫,但眼神深处,那股扫平群雄、一统海内的锐气,仍未消磨。
“陛下,”宰相之一房玄龄的声音打破了沉闷,他出列躬身,语调沉稳,“徐圆朗虽桀骜,然其地狭兵寡,只需遣一上将,辅以精兵,可速平之。眼下心腹之患,仍在河北之刘黑闼,切不可因东方一隅而乱了全局方略。”
另一侧的杜如晦刚要接口,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清晰的脚步声,伴随着侍卫的高声通报:
“报——!歙州使者到!吴王汪华遣使奉表,愿率五州之地归顺朝廷!”
这一声通报,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殿内浓稠的压抑。
原本低语纷纷的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殿门方向。就连御座上的李渊,也猛地直起了身子,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谁?何人归顺?”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可是那个……据守歙州十余年,人称‘吴王’的汪华?”
“陛下,正是此人!”房玄龄反应极快,脸上已浮现出惊喜之色,他立刻奏道,“汪华自大业末年起兵,据有歙、宣、杭、睦、婺五州之地,十余年来,保境安民,劝课农桑,使其治下宛若世外桃源,不与四方强藩争锋。其虽僭号,然行止与割据作乱者迥异。今陛下天威浩荡,四海归心,汪华审时度势,举地来归,此实乃陛下圣德感召,亦是我大唐天命所归之明证!”
杜如晦也立刻补充,他的语气中带着更深沉的考量:“玄龄兄所言极是。徐圆朗叛逆于东,是为一逆;汪华归顺于南,是为一顺。一逆一顺,恰似阴阳流转,正反相衬,足见天命人心尽在陛下。此讯传开,必能大振我军士气,大挫逆贼锋芒!”
李渊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甚至眼眶都有些微微发热。他统治的核心地带关中、河东,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南方广袤的土地,还处于萧铣等割据势力的控制下。汪华所在的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虽地处东南一隅,却如同楔入江南腹地的一颗钉子,其地“襟山带江”,群山环抱(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其支流蜿蜒贯通,易守难攻更是出了名的。得到它,不仅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一块富庶稳定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经略江南,彻底平定萧铣,打开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门户。
“快!宣!速宣歙州使者上殿!”李渊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堂之中。
很快,一名风尘仆仆的使者,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履沉稳地步入大殿。他身着江南特色的绢布衣袍,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憔悴,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他手中高高举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文书,行至御阶之前,推金山,倒玉柱,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
“臣,奉吴王……不,歙州总管汪公之命,特来朝见天子,奉上歙、宣、杭、睦、婺五州舆图、户籍册籍!计二十八县,十万户百姓,良田万顷,仓廪充盈,自此……自此悉数归顺大唐,永为藩臣!”使者的声音起初因激动而微颤,但说到后面,已是字字铿锵。
李渊再也坐不住了,他竟亲自步下御阶,走到使者面前,伸出双手,稳稳地将其扶起。这一举动,让满朝文武都微微动容。
“使者辛苦,快快请起。”李渊温言抚慰,目光落在使者手中那沉甸甸的图籍上,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片山水、一座座城池、一户户生民,“汪卿……不,汪总管,保境安民十余载,使一方百姓免于涂炭,此乃大功于天下!今日又能深明大义,顺天应人,使五州之地重归王化,免去刀兵之灾,更是功在社稷,泽被苍生!朕心……甚慰,甚慰啊!”
他握着使者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那股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感激,透过掌心传递过去。使者感受到天子的诚意,眼眶也瞬间红了,只是连连叩首,哽咽难言。
次日,武德殿内举行了更为正式的朝会,专门商议如何安置汪华及其部众。争论是难免的。有的大臣认为,汪华毕竟僭越称王多年,虽主动归顺,亦应稍示惩戒,或削减其地盘,或调离其故地,以防尾大不掉。但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重臣则力主怀柔。
“陛下,”房玄龄剖析道,“汪华在地方根基深厚,民心依附。今若骤削其权,恐寒了归顺者之心,亦可能激起五州之变。不若待之以诚,授以高爵实职,使其感念天恩,则东南可定,更为日后招抚萧铣、沈法兴等树立典范。”
杜如晦更是直言:“此正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陛下得一汪华,胜得十万精兵。且其治政有方,五州富庶,正好可为朝廷平定北方提供粮饷支持。”
李渊深以为然。他本就是极富政治智慧的开国雄主,深知在天下未定之时,笼络人心远比计较虚名重要。他最终一锤定音:
“汪华保境安民,功莫大焉;举地归唐,忠义可嘉。着即授汪华为歙州总管,总管五州诸军事,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其麾下文武官吏,各依原职留任,望其同心协力,共安黎庶。”
这道旨意,既给予了汪华极高的荣誉和实际的权力(总管五州军事),又显示了唐朝的信任(旧部留任),可谓恩威并施,恰到好处。
九月廿五,武德殿内举行了盛大而庄严的授职仪式。旌旗仪仗,森然列队;钟鼓礼乐,庄重肃穆。歙州使者再次入殿,这一次,他代表的是即将成为大唐越国公的汪华。在百官注视下,他恭敬地跪接诏书、金印和紫袍玉带。那一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殿中祝贺之声此起彼伏,人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接纳一个藩镇的归附,更是大唐走向真正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天下。正在河北前线与刘黑闼苦战的唐军将士,闻讯士气大振;而困守兖州的徐圆朗,则感到脖颈上的绞索又紧了一分,军心愈发涣散。历史的天平,正在向着大唐帝国无可逆转地倾斜。
喧嚣过后,夜阑人静。李渊在两仪殿的书房里,单独召见了秦王李世民。地图再次被展开,烛光下,父子二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高大。
“汪华归顺,确是解了朕一块心病,也为尔等日后经略江南,铺平了道路。”李渊指着地图上歙州的位置,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深邃,“然而,世民啊,切不可因此懈怠。东南虽得一钥,然门户初开,根基未稳。萧铣据有荆襄,拥兵四十万,船舰千艘,乃是心腹大患。北方的刘黑闼,更是当前燃眉之急。接下来……该是集中全力,彻底解决河北问题的时候了。你的担子,不轻啊。”
李世民目光锐利,沉声应道:“儿臣明白。汪华归顺,已断萧铣一臂,刘黑闼孤悬河北,败亡只是时日问题。请父皇放心,儿臣必当竭尽全力,早日平定北方,再图江南!”
李渊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尚未完全插上大唐旗帜的河山,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凝重。
而此时,千里之外的歙州城。
新安江的秋水,在月光下静静地流淌,江面泛着细碎的银光。州府之内,烛火通明。已届中年的汪华,正轻轻抚摸着刚刚由长安快马送来的大唐诏书、越国公的金印和崭新的紫色官袍。他的手指划过冰凉的印绶,眼神复杂。
十余年的光阴,仿佛就在眼前。从大业末年的天下大乱,他为了保护乡梓起兵,到逐渐拥有五州之地,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努力经营,劝农桑,兴文教,使这里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安宁之所。他自称吴王,更多是一种自保和维系秩序的需要,而非真正的帝王野心。他深知,在这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自己终究只是一个“保境者”的角色。
如今,李唐王朝如日中天,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继续割据,或许能偏安一时,但最终难免兵戎相见,让这片他守护了十余年的土地再遭战火。归顺,是代价最小、也最符合百姓福祉的选择。他用十余年的经营,为这片土地换来了一个和平融入大一统王朝的机会,也为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出路。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山水轮廓,听着隐约的江水声,心中百感交集。有卸下重担的释然,有对过往岁月的唏嘘,也有对未来的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平静。乱世十余年,他尽力了。如今,他为歙州,为这五州的百姓,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最稳妥的归宿。
夜风吹拂,带着山野特有的清新气息。汪华深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诏书握紧。明天,他将以大唐歙州总管、越国公的身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历史,也将记住武德四年这个秋天,在长安与歙州之间,这次影响深远的和平归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http://www.yqzw5.cc/yq23599/3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