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十一个疯子 >第911章 用难题解决难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911章 用难题解决难题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穿越虫洞”、甚至仅仅是“虫洞”的存在本身,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新领域。

  虽然早在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内森·罗森、就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时候,发现了那个揭示“虫洞”存在的特殊解。

  但是直到十天前、位于第五行星轨道的“虫洞”真正出现之前,人类对于“虫洞”的研究,都还只停留在推测和假说的阶段。

  所以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威廉·凯恩才会说他们对“虫洞”的了解基本为零——)不过在我……准确来说,是作为高维生命的我看来,设计能够穿越“虫洞”的航天器并不困难。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当然,我能明确这个概念,还要仰仗刘晓星传回来的数据信息。

  “虫洞”的正式名称叫做“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在很多的科普性描述中、被形容是连接两个空间的隧道,但其实“虫洞”不是桥也不是隧道,它甚至不存在常规定义下的空间结构。

  广袤的宇宙中漂浮着无数天体、也就是俗称的星球,它们自身的引力会导致周围空间发生扭曲,进而形成一种、可以理解为“空间褶皱”的现象。

  不同天体的引力不同,所形成的“空间褶皱”也不尽相同,但一条“褶皱”、必然会有至少两个“面”相邻,而在这两个“面”的距离突破阈值之后,便会发生“空间面融合”的现象。

  就像我之前在高维空间,看到那些“维度画面”的相互融合一样,任一维度的、宇宙的“空间面”也会发生融合,所谓的“虫洞”便是这些“融合点”。

  它不是常见例子里,那支穿透纸面的笔尖,而是两个“空间面”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或短暂、或不那么短暂的“融为一体”。

  换句话说,就是“虫洞”没有连接A点和B点,因为在它的坐标位置、或者说在它的作用范围内,A点就是B点、B点就是A点。

  如果非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描述,那么比起“隧道”和“桥”这种、需要一定距离才能连接两个空间坐标的方式,“虫洞”更像是魔法世界里的传送门。

  依然以“纸上的AB点”举例——

  在人类以往的研究中,所谓“虫洞”,是将纸面弯曲折叠、使得A、B点重合后,用笔穿透纸面所制造的“最短路径”,但实际上的“虫洞”,是不需要纸面弯曲折叠的。

  在纸面保持平铺的前提下,将笔尖刺入A点的同时,本该刺破纸面的笔尖、就会从另一个位置的B点钻出来。

  行动没有延迟、纸面没有刺破、笔尖没有损坏,它就以这样一种蛮横无理、毫不尊重常规物理规则的方式,完成了这次空间位置改变的行为。

  这种几乎完全脱离常规物理逻辑的情况,使得我们在设计航天器的时候,不需要过度考虑航天器本身的强度,只要它能抗住“虫洞”的引力、在进入的时候不被扯碎就行了。

  另外“虫洞”所产生的极端引力,会导致无论它的“入口”还是“出口”,都必然存在于宇宙的真空环境中。

  哪怕在出现的时候不是这样,“虫洞”自身的引力也会像黑洞一样,把它引力范围内的所有物质都吞噬殆尽、最终形成一个宇宙的真空环境。

  如此一来,在设计航天器的时候,也不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只要有推进器和成熟的控制系统,哪怕把航天器设计成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它也可以在太空里正常飞行。

  与此同时,由于“虫洞”那种魔法传送门一样的特性,会导致进入其中的物质,产生一瞬间的“混合视界”。

  简单来说,就是在行进到某个特定位置的时候,会同时看到A点和B点的、两个可能截然不同的视界,那种远远超出认知极限的混乱景象,是会对主观意识产生极大损害的。

  不过这次的行动不涉及载人,只是为了给刘晓星运送仿生身体,她的“主观意识”不跟随航天器行动,理论上也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而在忽略了这些方面之后,航天器的设计似乎就没什么要求了,但其实真正困难的部分,到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就像“橘生淮南”的原理一样,“虫洞”连接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大概率会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比如“虫洞”另一端的、出口所在的空间,是否存在异常能量和强辐射场?“虫洞”内部以及保持它稳定的机制,是否或产生伽马射线、或者X射线之类的致命辐射?

  虽然仿生身体的强度比人体更高,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硬件设备类的东西,也比人体更容易出现故障,所以这些因素都是不得不考虑的。

  最关键的是,除了这些客观的基础问题之外,我还要解决联合政府人为制造的一个难题——航天器规格,也就是俗称的、要造一艘多大的飞船。

  航天器的规格尺寸,取决于“虫洞”入口和出口的几何特性,所以按照正常的顺序,我们应该等到“投石问路”的行动结束、确定“虫洞”入口有多大,再开始航天器的设计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投石问路”还需要30个地球日,才能将那70枚核弹运送至目标位置。

  而联合政府、准确来说是威廉·凯恩,不想把这30个地球日的时间白白浪费,所以他想了一个给我找麻烦的馊主意——模块化设计。

  这就是威廉·凯恩在说到工作顺序的时候,那种莫名其妙的“自信”的主要来源了。

  在我给出航天器必须满足的软性条件后,威廉·凯恩会在满足推进器、运载舱等功能需要,以及防辐射、高强度、抗“虫洞”引力拉扯等软性需求后,将整艘航天器拆分成一单位规格的模块。

  如此一来,人类便可以利用这30个地球日,先把所需的模块制造出来。

  等到“投石问路”的行动结束、确定了“虫洞”入口的几何特性,再根据彼时得到的精确数据,将拆分成模块的航天器、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组装。

  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想法,但威廉·凯恩要做的,不是把航天器拆成零件,而是每个单元模块都保持相同规格、只要调整数量就能改变航天器的规格、并依然满足整体强度需求的模块。

  在我看来,这种设计几乎可以算是天方夜谭,不过威廉·凯恩似乎真的很有信心,又向我确定了几个问题以后,这次所谓的“会议”就算结束了。

  之后的三十天里,我都没再见到这些人,不过我并不紧张或是忐忑,反而过上了开始保留记忆以来的、最轻松惬意的三十天。

  喜欢十一个疯子
  http://www.yqzw5.cc/yq23101/9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