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初游南浔古镇(三)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两人挥别表妹,拎着剩下的半箱儿童牛奶,快步走向停车场。拉开车门坐进去,李硕士发动车子,方向盘轻轻一打,车子便缓缓驶出了物流园。
刚才吃饭时喝的热茶还在胃里暖着,窗外掠过的物流园门店、堆放在路边的布匹渐渐后退,我靠在车窗边,看着路边的景色从忙碌的物流区慢慢向生活化的街道过渡 —— 偶尔能看到挂着 “南浔特产” 招牌的小店,门口摆着包装好的酱鸭、糕点;
还有几家卖新鲜蔬菜的小摊,摊主坐在小马扎上,慢悠悠地扇着蒲扇。
“快到了,前面拐个弯就是古镇入口。” 李硕士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果然,车子行驶了大概十来分钟,路边的停车位渐渐多了起来,不少挂着外地牌照的车子整齐地停在白线内。
李硕士放慢车速,找了个靠近路边的空位,轻轻打了把方向,车子稳稳停了进去。
两人推开车门下车,一股带着江南水汽的风迎面吹来,比物流园里多了几分清爽,似乎连空气里都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刚站稳脚步,我的目光就被马路对面吸引了 —— 那里立着一座牌坊似的大门,远远望去,像是古镇伸出的一双欢迎之手。
大门旁边依偎着一方青灰色墙壁,墙面打磨得细腻光滑,正中央用金黄色的颜料写着 “南浔古镇” 四个大字,字体浑厚有力,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格外醒目。
再往上看,大门顶部是青砖黑瓦的设计,呈一个精巧的凸字形,瓦片层层叠叠,边缘微微上翘,透着江南建筑特有的雅致;
黑瓦下方,还嵌着四个凸出的大象头装饰,象牙洁白,耳朵耷拉着,神态憨态可掬,既添了几分趣味,又透着吉祥的寓意。
走近些才发现,墙壁的脚下围着一方方形水池,池水清澈见底,能清晰看到池底铺着的鹅卵石。
池中央,一股人工造的趵突泉正源源不断地向上喷涌,水花溅起半米多高,落下时在水面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阳光洒在水花上,偶尔还能看到小小的彩虹。
水池周边的地面铺着浅灰色的大理石,石面光洁如镜,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连一片落叶都看不到。
来往的游客们大多会在这里驻足,有的拿出手机对着牌坊拍照,有的蹲在水池边看泉水喷涌,孩子们则围着水池追逐打闹,笑声清脆。
我和李硕士站在马路边,看着眼前这气派又雅致的入口,原本因赶路而有些疲惫的心情瞬间舒畅起来。
青瓦、金题、石池、涌泉,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南浔古镇的精致与讲究,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古镇的历史与韵味。
“这入口看着就不一般,里面肯定更有意思。” 李硕士笑着说,我连连点头,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穿过这道牌坊,走进古镇深处,去探寻那些藏在白墙黛瓦间的故事了。
穿过 “南浔古镇” 的牌坊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戴着口罩的脸庞。
虽然疫情早已不像从前那般严峻,管控也宽松了许多,但戴口罩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蹦蹦跳跳的孩子,脸上都规规矩矩地捂着口罩,偶尔有人拉下口罩透气,片刻后又会重新戴好。
或许是那段与疫情抗争的日子里,生与死的考验太过深刻,人们才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将 “做好防护” 当成了对健康最朴素的守护。
我和李硕士也下意识地摸了摸脸上的口罩,确认戴得严实,才跟着人流往园内走。
走到检票口,我正准备掏出手机扫码购票,旁边穿着浅蓝色工作服的园林服务员却笑着摆手:“今天不用买票,咱们景区搞活动,今天是最后一天免费开放,明天就恢复正常收费啦。”
这话一出口,我和李硕士都惊喜地对视一眼 ——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偏偏赶上了免费活动,而且今天还是周末,不用赶时间,能安安稳稳逛个痛快。
要知道,平时一张门票就要九十多元,两个人一下子就省了近两百元,这份意外之喜,让原本就不错的心情更添了几分愉悦。
进了园门往里走,一条碧绿的河流突然出现在眼前,像是被谁不小心打翻了的翡翠,静静地躺在古镇中央。
河的两岸,是一排排参天古树,枝繁叶茂的树冠交织在一起,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将阳光晒成细碎的光斑,洒在河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动。
河面上停泊着几艘挂着红灯笼的游船,船身是古朴的木质结构,船头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透着浓浓的当地特色文化气息。
有些游客不想走路,便笑着踏上游船,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我却更喜欢徒步游玩,他觉得只有一步步踩着青石板路,才能真正感受到古镇的脉搏,才能细细品味每一处风景的韵味。
游船缓缓驶离岸边时,船头的船工突然开口唱了起来 —— 先是一声响亮的号子,“哎 —— 开船咯!” 声音浑厚有力,在河面上传得很远;
紧接着,又唱起了当地的民歌,旋律婉转悠扬,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歌词里唱的是古镇的风景、百姓的生活,虽然有些方言听不懂,但那份质朴的情感却能轻易打动人心。
我站在岸边,看着游船渐渐远去,听着船工的歌声与水声交织在一起,目光追随着河两岸的景致 —— 那些原本隔着距离的房子,随着脚步的移动,时而变远,时而拉近,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看那高耸的马头墙,青灰色的砖瓦层层叠叠,顶部微微翘起,像一匹匹昂首的骏马,透着威严与庄重;
看那青灰色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有些瓦片上还长了薄薄的青苔,更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
看那起伏的屋脊,线条流畅优美,像是在天空下勾勒出的灵动曲线;还有那飞翘的檐角,雕刻着龙、凤、花鸟等图案,精致得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
雕花的门窗更是讲究,有的刻着缠枝莲纹,有的刻着山水图景,每一刀、每一笔都透着工匠的巧思。
看着这些景致,我的思绪忍不住飘远,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这里的百姓在河边洗衣、做饭,商人在街边叫卖,文人在窗前读书,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在脑海中缓缓展开。
沿着河岸继续往前走,便到了百间楼。
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沿着河岸蜿蜒而建,总长约 400 米。
据说,它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南浔人、时任礼部尚书的董份所建,算下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百间楼的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充分考虑了实用与美观 —— 有的房屋充分利用空间,在一楼筑了骑楼,行人可以在骑楼下行走,不受风吹日晒;有的楼前连着披檐,下雨时能避雨,夏天能遮阳,既方便了百姓生活,又让建筑多了几分层次感。
走近细看,会发现百间楼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既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简洁大气,又融入了清代建筑的精致细腻,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楼群。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封火山墙 —— 有的是三叠式马头墙,一层叠着一层,错落有致;
有的是琵琶式山墙,形状像一把琵琶,线条柔和优美,高低起伏间,充满了韵律感。
各栋楼之间还设有券门,门拱呈半圆形,将人们的视线巧妙地引向纵深,让人忍不住想要穿过券门,探寻里面的风景。
沿河的石砌护岸也十分整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河埠,石阶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水里,既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出行,也便于百姓汲水、洗涤,满满的生活气息。
http://www.yqzw5.cc/yq22154/2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