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龙国大科举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天高云淡,龙国京城处处洋溢着喜庆与忙碌的气息。朝凤军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着,工地上旌旗招展,工匠们挥汗如雨,一座座崭新的营房拔地而起。
就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紧随着杨过又有了一个新的大动作。
这日清晨,皇宫的钟鼓齐鸣,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鱼贯而入金銮殿。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杨过端坐龙椅,玄色龙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他环视群臣,声音沉稳有力:“朕今日召集群臣,是要布告天下,将举行龙国第一次大科举。”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老臣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年轻官员则难掩兴奋之色。
这次大科举不仅仅是文举,还有武举、工科,明算等等各种科目,做到人尽其用。
杨过详细阐述道:
“文举考经义策论,武举考兵法武艺,工科考匠作营造,明算考数术应用。
此外,还设农科、医科学专科,务使天下英才各展所长。”
现在大科举也是没有办法,主要是龙国初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
宰相出列奏道:“陛下圣明。如今新政推行,各地官员缺口甚大,确实需要广纳贤才。”
大科举就定在一个月之后,也就是登基庆典之后。
礼部尚书立即记下这个重要日期,其他各部尚书也都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具体科考试题,杨过出了大概方向和许多新颖,不属于这一时代的试题。
他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纲要,由内侍展开示众:
“文举除经义外,加试时务策论,题目如论新政推行之要、说农商并重之利。
武举要考新式阵法运用,设沙盘推演。
工科需解决实际工程难题,如设计省力水车。
明算则要演算田亩赋税、工程用料等实际问题。”
这些新颖的考题让百官大开眼界。
一位老翰林抚须惊叹:
“陛下所出试题,既重实务,又开新意,真乃千古未有的创举!”
杨过让后让百官草拟出具体章程来。
他特别叮嘱:“考题务求公平,评分标准要明确。另设监察制度,严防舞弊。”
“臣等谨遵圣命!”
“行了,没事就退潮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退朝后,各部衙门立即忙碌起来。
文华殿内,翰林们连夜商讨考题。
兵部衙署,将领们研究武举细则。
工部衙门,工匠出身的官员在拟定工科试题。
烛火通明,彻夜不熄。
百官加赶出具体细节之后,厚达数尺的科举章程终于完成。
宰相亲自校阅后,呈报御前。
杨过仔细批阅,朱笔不时勾画修改。
“善!”
最终,他满意地放下最后一卷:“即刻颁行天下。”
大科举消息迅速扩散全国各地。
驿卒骑着快马,背着装有科举文书的竹筒,从各个城门飞驰而出。
运河上,官船满帆疾驰,将消息传向江南水乡。
就连最偏远的边疆,也通过烽火台接力传递着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一时间,天下学子尽皆沸腾。
在京城的太学里,学子们围着新贴出的科举告示,激动地议论着:
“看!工科要考机械设计,这正是我擅长的!”
一个喜好匠作的学子兴奋地指着告示。
旁边一个精于数术的学子也雀跃不已:“明算科要考赋税计算,我定要报名!”
在江南书院,书生们热烈讨论着时务策论的新题型。
一位老教授捻须笑道:“皇上此举,是要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啊!”
西北边关,军营中的识字士兵也在传阅科举文书。
一个年轻士兵握紧拳头:“我要报考武举,将来当将军!”
就连深山古寺中,也有僧人对着科举告示沉思。
一个年轻僧人对老方丈说:“师父,弟子想还俗参考,为民效力。”
消息传到东海渔村,一个渔家少年望着茫茫大海,眼中闪着光:
“水师学堂也在招考,我要去试试!”
各地书肆顿时人满为患,各种备考书籍被抢购一空。
印刷作坊日夜赶工,仍供不应求。
茶馆里,说书人将科举消息编成段子,场场爆满。
寒门学子尤为激动。
一个农家子弟跪在田埂上,对着京城方向叩头:
“皇上开恩,让我们这些贫苦人家也有出头之日!”
女子学堂里,虽然女子不能参考,但女学生们依然欢欣鼓舞:
“朝廷开科取士,说明重视文教,咱们女子读书也更受重视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备考热潮。
学堂里灯火通明,学子们挑灯夜读。
武馆中人满为患,习武者苦练武艺。
工坊里,工匠们研究新技术。
田野间,农人也在学习新农法。
一个月后的科举,已经成为举国瞩目的盛事。
每个人都在期待着这场前所未有的选才大典,期待着通过自己的才学改变命运,更期待着为这个新兴的帝国贡献力量。
秋月皎洁,清辉洒遍神州。
从京城的太学到边疆的军营,从江南的书院到塞外的帐篷,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都在灯下苦读。
这夜,龙国大地上闪耀着比星辰更加璀璨的,是希望的光芒。
金秋的龙国,处处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随着大科举的消息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天下人激动不已,纷纷涌现报考的热潮。
在江南水乡,年轻的秀才们相约泛舟湖上,却不再吟风弄月,而是热烈讨论着新政考题。
一位青衫书生立于船头,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激动地说:
“陛下开科取士,不分门第,此乃千古明君之举!
我等寒窗十年,终于有机会报效朝廷了!”
西北边陲的军营里,识字的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借着跳动的火光研读兵书。
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拍着年轻士兵的肩膀:
“小子,好好考!将来当上将军,别忘了咱们这些老兄弟!”
东海之滨的渔村里,渔民们自发组织夜学,请来落魄书生教子弟们识字算数。
烛光下,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希望。
“爹,我要是考上了,一定要让咱们渔村都过上好日子!”
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对父亲说,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
西南深山的寨子里,土司召集族中青年,郑重宣布:
“皇上开恩,准许各族子弟参考。这是我们走出大山的好机会!”
年轻人们兴奋地击掌相庆,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都希望为帝国建设贡献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在这股热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普通百姓的赤子之心。
一个老农将儿子送到县学时,颤巍巍地掏出包了几层的手帕,里面是积攒多年的铜钱:
“娃啊,好好考,爹等着你光宗耀祖!”
京城的一家小茶馆里,说书人拍案讲述着历代贤臣的故事,最后总不忘加上一句:
“如今圣主在位,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茶
客们纷纷叫好,往说书人的铜盘里投钱都比往日大方了许多。
对皇帝感激涕零,歌颂圣明,赞美连连。
在各地的文庙学宫中,学子们自发组织祭孔大典后,总要面向京城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
“皇上圣明啊!”一位白发老儒热泪盈眶:“开创古之未有科举,广纳贤才,此乃尧舜之治!”
市井街巷,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科举之事。
妇人们一边缝补衣物一边闲聊:
“听说前街李家的二小子要考工科,那孩子打小就手巧,准能考上!”
就连三岁稚童,也咿呀学语地唱着新编的歌谣:
“龙国开科考,贤才都来报,皇上圣明照,百姓开口笑......”
在这股热潮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已经小有成就的人,也纷纷放下身段参考。
一位颇有名气的匠人辞去工坊的优厚职位,毅然报考工科:
“钱财乃身外之物,能为朝廷效力才是正道!”
各地书院学堂人满为患,就连寺庙道观也开辟出讲堂,供贫寒学子读书。
香火钱大多用在了购置灯油纸张上,方丈道长们都说:“此乃功德无量之事。”
夜幕降临时,龙国大地上亮起的万家灯火中,有多少是莘莘学子挑灯夜读的身影。
穷苦人家买不起灯油,就聚在祠堂的长明灯下读书。
买不起纸张,就用树枝在地上演算。
“娘,我不困!”一个少年揉了揉发红的眼睛,继续埋首苦读。
母亲在一旁缝补衣物,看着儿子用功的身影,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
在这举国备考的热潮中,就连往日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收心向学。
一位富商看着儿子夜读的身影,对妻子感慨:
“皇上圣明啊!连这个孽障都知道上进了!”
各地官员也格外重视这次科举,纷纷开设讲习班。
一位知府大人亲自为学子讲解时务策论,他说:“本官若能为我朝选拔贤才,也是大功一件!”
秋月当空,清辉如水。
从京城的太学到边陲的村学,无数盏灯火照亮着学子们专注的面容。
这夜,龙国大地上回荡着比秋虫鸣叫更加动人的,是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每一个苦读的身影,都在为这个新兴的帝国注入蓬勃的生机。
喜欢诸天游猎:从神雕顶撞郭伯母开始
http://www.yqzw5.cc/yq21591/3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