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宫惊变:太子杨烨的破局之路
推荐阅读: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绝世战魂陈枫洛城东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苏落南宫流云
拒嫁豪门:少夫人99次出逃
都市无敌战神林北
妻子被刨腹取子,十万将士归来!
吞噬古帝
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都市:我是绝世高手
山村里的女人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头痛欲裂时,杨烨指尖先触到冰凉的玉枕,再睁眼,雕着缠枝莲纹的明黄色帐幔垂落眼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龙涎香。他猛地坐起,绸缎长袍滑落肩头,露出的肌肤上没有半分现代社会熬夜留下的倦态,取而代之的是少年人饱满的肌理。“殿下醒了?”贴身内侍李德全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恭敬,递上温热的铜盆,“太医说您昨日议完政事回东宫便中暑了,可吓坏奴婢了。”
殿下?东宫?杨烨盯着铜盆里映出的面容——剑眉星目,鼻梁高挺,分明是十六七岁的模样,却带着一股不属于自己的贵气。零碎的记忆突然涌入脑海:他是大隋开国皇帝杨坚的长子,太子杨烨。不是那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古代造纸术的历史系研究生林烨,而是活在公元581年,刚刚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大隋太子。
“扶我起来。”杨烨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指尖攥紧锦被。他清楚记得,历史上杨坚的太子本是杨勇,后被次子杨广陷害废黜,才有了后来的隋炀帝。可如今自己成了“杨烨”,这变数背后,藏着的是整个大隋的命运。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记忆里那些盘踞在朝堂内外的世家势力——五姓七望。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大家族如同附骨之疽,垄断了官场选官、土地资源,甚至连民间的书籍传播都被他们牢牢掌控。在这个竹简笨重、帛书昂贵的时代,能读书识字的大多是世家子弟,平民百姓连书简都见不到,更别提入朝为官。长此以往,大隋的江山,迟早要成了这些世家的囊中之物。
“殿下,晋王和太子(此处为记忆混淆,实际应为原太子杨勇,杨烨暗忖需修正称谓)求见。”李德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杨烨眼底寒光一闪。来了,他的两个弟弟——原太子杨勇,性格宽厚却优柔寡断,极易被世家利用;次子杨广,表面温文尔雅,实则野心勃勃,暗地里早已和不少世家勾连。这两个人,一个是前世被废的悲君,一个是亡国的暴君,如今都成了他的政敌。
“让他们进来。”杨烨整理好衣袍,端坐在案前,刻意收敛了少年人的青涩,露出几分太子该有的威严。
门帘被掀开,杨勇穿着青色朝服,脸上带着关切,率先开口:“大哥,听闻你昨日中暑,弟弟特意带了些冰镇的梨膏来。”说着便要上前,姿态随意,全然没把东宫的规矩放在眼里。
杨广则跟在后面,一身紫色锦袍,眉眼间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躬身行礼:“臣弟参见太子殿下,愿殿下龙体安康。”他的礼数周全,可眼神深处藏着的审视,却逃不过杨烨的眼睛。
杨烨没有接杨勇递来的梨膏,只是淡淡开口:“孤无碍,劳二位弟弟挂心了。”他手指叩了叩案上的竹简,那是昨日朝堂议事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州郡官员的任免,十之八九都是五姓七望的子弟。
“昨日孤在朝堂上听闻,荥阳郑氏的郑译又举荐了三位族人为县令?”杨烨的目光落在杨广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孤记得,前几日范阳卢氏刚得了两个郡守之位,怎么,这大隋的官,是专为世家设的不成?”
杨勇愣了一下,下意识辩解:“大哥,郑译是开国功臣,举荐族人也是常理……”
“常理?”杨烨打断他,声音陡然提高,“去年关中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可清河崔氏在当地囤积的粮食,足够赈济三县!孤请旨让他们开仓放粮,他们却以‘私产不可动’为由拒绝,这也是常理?”
杨勇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杨广则垂着头,手指悄悄攥紧,他没想到往日里看似温和的大哥,今日竟如此尖锐,句句都戳在世家的痛处上。
杨烨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目光如炬:“二位弟弟,孤知道你们身边有不少世家的门客,也知道他们时常在你们耳边说些‘太子仁厚,晋王贤明’的话。可你们要记清楚,这大隋的天下,是父皇从北周手里夺来的,是无数将士流血换来的,不是五姓七望的私产!”
他抬手拍了拍杨广的肩膀,力道不轻:“晋王素有才干,孤也盼着你能为父皇分忧。但若是有人想借着你的名头,拉拢世家,觊觎东宫之位,孤劝你趁早断了这个念头。”
又转向杨勇:“大哥(此处修正称谓,避免混淆),你性子软,容易轻信他人。那些世家给你送美女、送珍宝,可不是因为你仁厚,是因为他们想把你当成傀儡!等哪天你没了利用价值,他们转头就能把你卖了,就像前世……”
话到嘴边,杨烨及时收住。但杨勇和杨广都能感受到他话语里的警告,那不是空泛的威胁,而是带着洞悉一切的冷意。
“孤累了,二位弟弟先回吧。”杨烨挥了挥手,不再看两人的表情。李德全适时上前,躬身送客。
待殿门关上,杨烨才松了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刚才的强硬,一半是装出来的,一半是真的担忧。他知道,光靠威胁是没用的,杨勇优柔寡断,杨广野心难驯,而五姓七望更是根深蒂固,必须找到一个能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光再次落在案上的竹简上,厚重的竹简堆成小山,仅仅是记录昨日的议事,就用了近百片。杨烨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可到了隋朝,纸张的质量依然不高,产量也极低,而且大多掌握在世家手中。平民百姓根本用不起纸,只能靠口耳相传学习知识。如果能改进造纸术,提高纸张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让纸张普及到民间,那么世家垄断知识的根基就会被撼动!
一旦平民能读书识字,就能通过科举(虽然隋朝科举刚起步,还不完善,但潜力巨大)进入官场,打破世家对官员选拔的垄断;一旦知识不再被世家独占,百姓的思想就会觉醒,不再轻易被世家操控。这不仅能削弱五姓七望的势力,还能为大隋培养更多的人才,稳固皇权。
想到这里,杨烨的眼睛亮了起来,之前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坚定。他立刻叫来李德全:“传孤的命令,东宫后院的作坊即刻清理出来,再调二十个手脚麻利、嘴严的工匠过来,另外,准备些树皮、麻头、破布、渔网,越多越好。”
李德全虽然疑惑,但不敢多问,躬身应道:“喏,奴婢这就去办。”
半个时辰后,东宫后院的作坊里,工匠们已经站成一排,看着眼前的太子殿下。杨烨穿着便服,挽着袖子,手里拿着一张粗糙的麻纸,对工匠们说:“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做一件大事——改进造纸的法子。”
工匠们面面相觑,造纸的法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用的是旧麻料,工序繁琐,造出的纸又脆又黄,还容易破。太子殿下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杨烨没有解释,而是直接开始指挥:“第一步,浸料。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都切碎,放进大缸里,加水浸泡,要泡到纤维完全散开,没有硬块为止。”
工匠们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做了。杨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时不时调整一下水量和浸泡的时间。他记得,蔡伦造纸用的是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些原料在隋朝都很容易找到,而且成本低廉,不像帛书那样昂贵,也不像竹简那样笨重。
接下来是蒸煮。杨烨让人在作坊里架起大蒸锅,把浸泡好的原料放进锅里,加入石灰水,生火蒸煮。“石灰水可以去除原料里的杂质和油脂,让纤维更纯净。”他一边说,一边用木棍搅拌锅里的原料,“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蒸到原料软烂,一捏就碎才行。”
工匠们看着太子殿下亲自上手,又是搅拌又是调整火候,都不敢怠慢,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杨烨则全神贯注,前世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记忆涌上心头,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清晰无比。他知道,蒸煮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如果煮得不够,纤维不够软烂,造出的纸就会粗糙;如果煮得太过,纤维就会断裂,纸张就会脆弱。
蒸煮好的原料被捞出来,放进石臼里捣打。杨烨让人把捣好的纸浆倒进大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拿出一张竹帘,小心翼翼地放入水槽,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这一步要慢,要稳,纸浆薄厚要均匀,不然造出的纸就会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工匠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当杨烨把竹帘从水槽里提起来,上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湿纸时,工匠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以前造的纸,都是用麻絮直接铺在竹帘上,又厚又不均,可殿下这法子,造出的湿纸竟然如此平整!
接下来是晾晒和压榨。杨烨让人把附着湿纸的竹帘一张张挂在架子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同时用木板和石头压榨湿纸,去除多余的水分,让纸张更紧实。“晾晒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暴晒,不然纸张会开裂;压榨的力道要适中,不然纸张会变形。”
工匠们按照杨烨的吩咐,一步步操作着。杨烨则在作坊里来回走动,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时不时停下来纠正工匠的动作。他知道,造纸术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试验,调整原料的比例、蒸煮的时间、纸浆的浓度,才能造出质量最好的纸。
第一天,他们造出的纸虽然比以前的麻纸平整,但还是有些脆,容易破。杨烨没有气馁,而是和工匠们一起分析原因:“可能是石灰水加得太多,破坏了纤维的结构;也可能是蒸煮的时间太长,纤维太软烂了。”
第二天,他们调整了石灰水的用量和蒸煮的时间,造出的纸果然坚韧了不少,但颜色还是有些发黄。杨烨又想了办法,在纸浆里加入少量的硫磺,用来漂白纸张。虽然硫磺有一定的毒性,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好的漂白方法了。
第三天、第四天……杨烨几乎整天都待在作坊里,和工匠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试验。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衣服上沾满了纸浆和灰尘,可他一点都不在意。每当看到一张比前一天更好的纸造出来时,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每一张纸,都是打破世家垄断的武器,都是为大隋稳固根基的基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德全看着太子殿下如此辛苦,心疼地劝道:“殿下,您是万金之躯,这些粗活让工匠们做就好了,您何必亲自上手呢?”
杨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德全,你不懂。这造纸术,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只有我亲自盯着,才能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不出错,才能尽快造出最好的纸。等纸张普及了,百姓能读书了,世家就再也不能垄断知识了,到时候,大隋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李德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着杨烨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他跟着太子殿下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殿下如此专注、如此坚定的样子。
半个月后,当一张洁白、平整、坚韧的纸张放在杨烨面前时,整个作坊里的工匠都欢呼起来。这张纸,比市面上最好的帛书还要轻薄,比最坚韧的麻纸还要耐用,而且成本极低,用随处可见的树皮、破布就能造出来。
杨烨拿起这张纸,指尖轻轻抚摸着纸面,心里激动不已。他知道,他成功了。有了这张纸,他就能开始下一步计划了——在全国推广造纸术,建立官办的造纸作坊,让纸张走进寻常百姓家。
他立刻让人把这张纸送到皇宫,呈给杨坚。同时,他写下一道奏折,详细阐述了改进造纸术的意义,以及推广造纸术的计划:在各州郡设立官办造纸作坊,招募工匠,教授造纸技术;降低纸张的价格,让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书馆,免费向平民开放,提供纸张和书籍,鼓励百姓读书识字。
杨坚看到那张洁白的纸张时,先是惊讶,再看到杨烨的奏折,顿时龙颜大悦。他深知世家垄断知识的危害,也一直想找办法削弱世家的势力,杨烨的这个办法,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好!好!好!”杨坚连说三个“好”字,拿起纸张反复查看,“朕的太子,真是为朕分忧啊!这造纸术,简直是利国利民的大功!朕准了你的奏折,即刻下令,在全国推广造纸术,所需的人力、物力,都由国库优先拨付!”
得到杨坚的支持,杨烨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知道,推广造纸术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五姓七望的阻挠。那些世家绝不会轻易放弃垄断知识的权力,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破坏造纸作坊,抬高纸张的价格,甚至造谣说纸张有毒,危害健康。
但杨烨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在奏折里还建议,由东宫直接负责监督全国的造纸作坊,选派忠诚可靠的官员去各州郡主持工作,同时严厉打击囤积纸张、哄抬物价的行为。他要让五姓七望知道,这一次,他不会再给他们任何机会。
回到东宫,杨烨看着作坊里堆积如山的纸张,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他知道,这场与五姓七望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但他有信心,凭借着造纸术这把“利器”,凭借着父皇的支持,凭借着百姓对知识的渴望,他一定能打破世家的垄断,为大隋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而对于杨勇和杨广,杨烨也有了新的打算。他要让他们看到,只有跟着他,支持他削弱世家的计划,才能真正为大隋做事,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们还执迷不悟,继续和世家勾结,那么前世的悲剧,或许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夜色渐深,东宫的灯火依然明亮。杨烨坐在案前,拿起一张新造的纸,提笔写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八个字。字迹在洁白的纸上显得格外清晰,就像他心中的目标,坚定而明确。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喜欢重生归来,我林冲追妻火葬场
http://www.yqzw5.cc/yq21029/3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