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少爷少爷,你跟那个胖……三皇子殿下说什么了?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周桐看着大堂内或冥思苦想、或摇头晃脑吟哦、或故作潇洒挥毫的众人,心里不由得暗自摇头。得,经典的“打脸剧情”看来是躲不过了。他原本还想着低调点,忽悠完沈陵就撤,没想到最终还是得靠“文抄”来走流程。
他算是明白了,穿越者想在古代文人圈混,诗词歌赋简直就是标配技能,躲都躲不掉。
除非你点的是工科技能树,直接搞出蒸汽机或许能另辟蹊径,但那个见效慢,哪有抄诗来得立竿见影?
他正想着,感觉靠在自己椅背上的小桃似乎在不老实地微微晃动。周桐无奈地侧过头,低声道:“你小子,靠就靠,能不能别抖?我这椅子都快给你抖散架了。”
小桃瘪着嘴,小声抱怨:“站着无聊嘛……又不能去玩投壶……”
徐巧听到了,柔声唤道:“小桃,过来。”
小桃眼睛一亮,立刻站直了身子,和小十三交换了位置,凑到徐巧身边,笑嘻嘻地说:“巧儿姐,是不是冷?我来给你暖暖!”说着,她就把周桐那件还披在徐巧身上的外衣拿了下来,塞回周桐手里,“少爷,你自己穿吧,巧儿姐交给我!”
周桐正好也觉得有些凉意,便接过来重新穿上。他活动了一下手臂,朝站到另一边的小十三招了招手。小十三俯身靠近。
周桐压低声音,用下巴示意了一下周围那些姿态各异的才子才女们,闲谈般问道:“十三,你觉得这诗会怎么样?”
小十三面具下的目光扫视了一圈,似乎斟酌了一下用词,才低声道:“回少爷,属下……看不懂这些。就是觉得……嗯……千奇百怪的。”
周桐顺着他隐晦的目光看去,只见有人闭目深呼吸仿佛在汲取天地精华,有人手指在空中虚划仿佛在书写无形文字,还有人突然一拍大腿或一抚额头,做出恍然大悟或痛心疾首状……
他深有同感地点头,憋着笑道:“有道理,很有道理。我看他们身上跟撒了痒痒粉似的,没一刻安生。还有那一惊一乍的,吓唬谁呢?”
小十三似乎也被周桐的形容逗乐了,嘴角极轻微地弯了一下,低声道:“少爷看得通透。”
周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叹道:“哪有什么通透不通透。我能写出那几首诗,多半也是平日里瞎琢磨、偶然得之,然后记下来的。
真以为谁能张口就来、句句锦绣?那样的人太少了。
我不过是把别人喝茶闲聊、赏花遛鸟的功夫,都用在了琢磨这些文字上罢了。”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自己“诗才”的来源(死记硬背),也暗指了成功需要努力(虽然他的努力在前世),顺便小小地凡尔赛了一下。
小十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如此。那……少爷是否需要笔墨?属下看不少人已经开始写了。”
周桐心想也是,早点抄完早点完事,便点头道:“也好,去取来吧。”
小十三应声而去,向一旁侍立的侍女低声索要了笔墨纸砚。他这一举动,立刻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快看!周大人要动笔了!”
“终于等到了!不知今日周大人又有何等惊世之作?”
“嘘!小声点,莫要打扰周大人构思!”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过来,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周桐被看得有点头皮发麻,硬着头皮接过小十三递来的笔,铺开纸张,略一沉吟(假装思考),便挥毫写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周桐(杜牧)《山行》
写罢,他放下笔,将墨迹未干的诗笺递给旁边的徐巧。徐巧仔细看去,眼中闪过惊艳之色,低声赞道:“意象深远,色彩明丽,看似写景,实则恬淡闲适之情溢于言表,真好。”
小桃也凑过来看,眨巴着眼:“少爷,你今天写的诗好短啊。”
周桐白了她一眼,压低声音:“写那么长干嘛?显得我提前准备了似的。这么短的时间,能想到四句不错的已经很难得了好吧?”
他心想,抄也要抄得符合常理嘛。
小桃不服气,也小声道:“这有什么难的?我也能想!嗯……秋日好,秋日忙,秋收粮食堆满仓,蒸好馒头白又香!”她得意地扬起小脸。
周桐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点评:“嗯……不错不错!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在丰收季节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突出了秋日的充实感,表达了作者小桃……呃,对白面馒头的真挚热爱!”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用上了前世万能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说完他自己都差点笑场,内心疯狂吐槽:说实话,他至今都没搞懂那些阅读理解到底是怎么评分的。
难道作者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真想了那么多象征意义和思想感情?说不定人家杜牧当时就是觉得枫叶真他妈红,好看!就跟他觉得小桃的“馒头诗”就是馋馒头了一样简单直接!
就像那篇《背影》,说不定朱自清当时就是感动于父亲爬月台不容易,哪想那么多父爱如山,现实中好像他似乎是恨死他爹了,时代悲剧的深层含义?都是后世解读出来的!
(注:此处仅为小说角色调侃,并非对文学鉴赏的否定,还请诸位勿喷,有些深意有争议的作者也不敢太明示~~)
小桃听了周桐的“高度评价”,顿时得意非凡,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哇!原来我作的诗这么有深意!”
周桐没好气地戳破她的泡泡:“得了吧你!所谓的作诗啊,很多时候就是把眼前景、心里话,用稍微好听点的话说出来而已。你以为多玄乎?”
他拿起自己写的那首《山行》,站起身,“你们等着,我去跟三皇子说点事。”
他拿着新鲜出炉的诗稿,走向主位的沈陵。沈陵其实一直用眼角余光关注着这边,心里七上八下的,既期待周桐的作品,又怕因为徐巧的事让他不悦,自己根本没心思作诗。见周桐过来,他连忙起身相迎。
周桐快走几步,隔着面具露出笑意,虚扶了一下:“殿下真是折煞下官了,您坐着就好,我过来便是。”
沈陵却执意拉着他到自己那桌坐下,同桌的孔喜等人也纷纷起身见礼,态度比之前更加恭敬了几分——才华在任何时代都是硬通货。
周桐摆手示意大家不必多礼,将诗笺递给沈陵,笑道:“方才偶得几句拙作,正好拿来请殿下品评指正。”
沈陵双手接过,仔细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连连赞叹:“妙!妙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往后咏秋之作,难矣!周兄大才,孤佩服!”他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同桌其他人也按捺不住好奇,纷纷请求一观。诗笺在几人手中传阅,顿时引来一片惊叹和喝彩声。更多人围拢过来,争相传看,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
周桐趁此机会,拉着沈陵稍微走开两步,低声道:“殿下,借一步说话。”
沈陵正在兴头上,连忙点头:“周兄请讲。”
周桐先是寒暄了几句,夸赞了一下诗会的氛围和三皇子的雅致,然后话锋一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报社的话题上:“……今日见此盛会,文人雅士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实乃文坛幸事。
只是可惜,如此盛况,却仅限于在场诸位欣赏,未能惠及更多向往风雅的读书人,实在是一大憾事。”
沈陵闻言,深有同感地点头:“周兄所言极是!孤也常觉遗憾,许多精妙诗文、真知灼见,往往囿于小圈子的流传。”
周桐见时机成熟,便将自己的报纸构想(略去欧阳羽和沈怀民的部分,只强调文化传播和扬名)娓娓道来,重点描述了报纸如何能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优秀的诗文、评论传播出去,如何能记录和放大像今日这样的文坛盛事,如何能让赞助者的美名随着报纸传递天下学子手中。
他语气诚恳,描绘的前景极具吸引力:“……殿下试想,若每一期报纸的刊头都印上‘本报承蒙三皇子沈陵殿下慷慨资助,只为弘扬文教,普惠天下学子’,届时,天下读书人皆知殿下爱才惜才、热心文教之美名!这份声望,岂是金银所能衡量?殿下之雅量高致,必将随墨香流传千古啊!”
沈陵听得心潮澎湃,两眼放光。他本就极度爱惜羽毛,看重身后名,周桐这番话简直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相比于直接送钱拉拢官员那种俗套且风险高的操作,这种资助文教事业的方式,显得如此清高、风雅且效果长远!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礼贤下士”、“赞助文化”的美名传遍天下,被无数文人交口称赞的场景,激动地握住周桐的手:“周兄!此议甚妙!甚妙啊!需要多少银钱,周兄尽管开口!孤必定鼎力支持!这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是我辈文人应尽之责!”
周桐心中暗喜,面上却依旧平静,又与沈陵详细敲定了一些初步的细节(比如通过欧阳府中转银钱,避免直接牵扯皇子与官员),确保事情办得漂亮又稳妥。
沈陵满口答应,此刻在他眼里,周桐简直就是他的知己和福星!
眼看事情谈得差不多,周围关注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周桐便适时地拱手告辞:“殿下,今日诗会,诸位才子尚有待殿下品评佳作,下官就不多打扰了。报社之事,后续细节,我再与殿下细禀。”
沈陵此刻心情极好,连连点头:“好好好!周兄慢走!今日之事,多谢周兄!”
周桐施施然回到自己的座位。刚一坐下,小桃就迫不及待地凑过来,压低声音好奇地问:“少爷少爷,你跟那个胖……三皇子殿下说什么了?我看他笑得嘴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一个劲地点头!”
周桐手悄悄背到身后,精准地在小桃大腿上不轻不重地掐了一把,疼得小桃“嘶”地吸了口凉气,差点叫出来。
“回去再说!老实待着!”周桐低声警告道,嘴角却带着一丝计划通的轻松笑意。
http://www.yqzw5.cc/yq20425/3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