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江南经济战
推荐阅读: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女帝风流,这太监不当也罢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明末之白衣天子
南北朝妖颜权臣高澄书
我的父亲是曹操
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
我的万界之旅从四合院开始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奋武元年八月二十六的雨,缠缠绵绵下了整三日,把南京城的青石板路泡得发亮。帅府书房的窗棂被雨水打湿,晕开一片朦胧,李明正对着一幅江南漕运图出神,案上的青瓷笔洗里,墨汁随着窗外的风雨轻轻晃悠。“都督,北地八百里加急!”亲兵撞开帘子时,带进来一股湿冷的风,手里的信筒裹着油布,还在往下滴水。
李明接过信筒,指尖刚触到那冰凉的铜扣,就见门帘又被掀起,内阁首辅钱守庸和户部尚书谭守业一前一后走进来。钱守庸手里攥着份奏折,袍角沾着泥点,显然是冒雨赶来;谭守业背着个账册包,脸上带着急色,进门就道:“都督,江南各府的粮价情况,您得瞧瞧!”
李明先拆开北地的信,王有才的字迹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血腥气:
“七月二十,一片石鏖战。多尔衮以明军降卒为前锋,与皇太极十万八旗兵鏖战,吴三桂阵前倒戈,耿、尚二部汉八旗反水,皇太极殁于乱军。豪格率残部突围,被吴三桂追斩于山海关下。索尼、图赖等三十余将皆死,其余八旗部众尽数投降。”
李明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想起当年在辽东时那些受不了叛逃回来的辽民描述,说皇太极是个眼神像鹰隼的男人,此刻想来,再凶戾的鹰,终究也有折翼的一天。而多尔衮这手“只诛首恶,不问余众”的手段,倒比斩尽杀绝更显手腕。
“八月初一,多尔衮入盛京,纳宁完我、范文程等汉臣言,释放所有被关押关内八旗家眷,仅斩皇太极死党三十余,余者不问,内外皆安。遂挥师入关,还都北京,于紫禁城登基,改元顺德。”
“北京称帝?”李明嗤笑一声,将信纸递给凑过来的钱守庸,“老钱,你瞧瞧,这多尔衮倒是比咱们想得快一步。”
钱守庸看完信,眉头拧成个疙瘩:“北边满清鞑子这么快就打完了,恐非好事。方才兵部递来消息,多尔衮派了使者来,说要……”他顿了顿,声音沉下去,“要与咱们划江而治。”
“划江而治?”谭守业在一旁听得直皱眉,把账册往案上一放,“他也配?当年咱们在辽东立足不稳时,这群人和祖大寿合起伙来趁火打劫,如今倒想安稳分地盘了?”他仍是改不了多年来的习惯,说话直来直去,“依我看,先把江南的事理顺,再调兵北上,给他点颜色看看!”
正说着,外面传来木屐踏水的声音——吴文轩抱着账册,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沾着泥点,老远就喊:“都督,苏州府又有七家粮行关张了!南京城里的米价,昨夜又涨了两成!”
他冲到案前,把账册摊开:“这些粮商简直疯了!昨日斗米还卖八钱银子,今早一开门就涨到一两二!百姓在粮行门口哭着磕头,他们竟让人放狗咬!”
账册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粮价,红笔圈出的南京城,价格像断了线的风筝往上窜。吴文轩指着其中一页:“您瞧,这‘恒丰粮行’的东家,是户部侍郎高宏图的远房侄子;‘裕泰昌’背后是松江知府黄蜚,他们串通一气,说咱们的银票是废纸,逼着百姓用真金白银买米!”
窗外的雨更大了,打在芭蕉叶上噼啪作响。李明想起上个月户部议事,高宏图拍着桌子骂:“以纸代银,是饮鸩止渴!恐蹈宋交子、明宝钞覆辙!”当时谭守业还跟他吵了一架,说“新规矩总得有人扛着”,没曾想这些人竟真敢在粮价上做文章。高宏图虽是南明朝廷的人,却总借着筹饷的由头与地方粮商勾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陈良策呢?”李明问。
“陈教习带着军校学生在街面维持秩序,可那些粮商雇了打手,拿着棍棒守着粮店,学生们也不好硬闯。”吴文轩急得直搓手,“要不……调一队兵来?”
李明摇头,目光落在案角那叠湖广屯田的账册上。得益于这些年在湖广的整顿卫所、清查田亩、兴修水利,湖广连年丰收,各卫所、官府粮仓堆得冒尖,光是荆州府的存粮,就够南京城吃半年。他拿起朱笔,在纸上写“两千石”三个字:“让荆州卫的粮船启运,每日两千石,走秦淮河,从聚宝门入仓。”
“两千石?”吴文轩瞪大了眼,“都督,这点粮塞牙缝都不够啊!南京城每日耗粮就得三千石,这两千石……”
“要的就是不够。”李明蘸了蘸墨,在纸上画了条起伏的线,“让管仓的人吆喝着‘运力不足,仅能凑出这点’,卸粮时敞开仓门,谁都能买,就是得用现银——咱们的银票暂时‘不便流通’。”
钱守庸在一旁捻着胡须,忽然点头:“此计妙哉。让他们觉得官府已是强弩之末,才会更疯狂地高价囤粮,到时候……”
“还有让张明辉的锦衣卫暗中零散的再运进来一些粮米,还能再多赚这些奸商一笔!就放任他们持续高价购粮,等他们钱不够的时候,还可以让楚兴银行给他们放贷款!等他们彻底崩不住了,到时候咱们再给他们来记狠的。”
李明满脸的阴狠之色,“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李明可不是不懂商战的土包子!我就是要用经济手段在这些人最熟悉的领域,用他们自己的办法打败他们!让他们输的心服口服,外加佩服!”
谭师爷接过话头,拍了拍账册,“就按都督说的办,必须让他们知道谁惹不得!我这就安排,明天第一批粮食就能到。”
李明拍拍谭守业的肩膀:“老谭,这粮食的到货量你一定要控制好,千万别放多了进城!另外准备好大量的粮食,至少一万石,听我命令随时准备进城!”
谭守业自信地道:“都督您就瞧好吧!湖广的粮运清单我早备好了,只等都督一声令下,万石粮草三日就能到南京。”
……
十日后,雨终于停了。天刚蒙蒙亮,恒丰粮行的掌柜就被伙计的惊呼声吵醒:“东家!不好了!秦淮河上漂来黑压压一片船!”
掌柜的跌跌撞撞跑到河边,只见三百艘粮船首尾相接,船头插着“湖广军粮”的大旗,桅杆上的灯笼还没灭,顺着水流往聚宝门去,船头的兵丁喊着号子抛锚,声音能传到半条街外。最前面那艘船的桅杆上,挂着块木牌,白漆写着黑字:“楚兴银票购米,斗米三百文,不限量!”
“不可能!”掌柜的脸瞬间白了,像被雨水泡过的宣纸,“湖广哪来这么多粮?!”
话音未落,就见官仓的大门“吱呀”一声敞开,穿着灰布短打的伙计们扛着米袋往外搬,门口挂着的牌子更醒目:“凭票兑米,童叟无欺。”
第一个冲进去的是那个卖菜的老汉。他攥着前几日在黑市用银票换的米票,又从怀里掏出张被雨水泡软的银行存单,抖着嗓子喊:“我要兑一石!用这个!”账房先生接过银票,看都没看就给他开了票,笑着说:“大爷您放心,有多少票,咱有多少米。”瞬间一群百姓拿着银票蜂拥而至……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遍了南京城。百姓们拿着银票往官仓跑,挤得水泄不通。那些前几日高价囤米的粮商们慌了神,尤其是松江知府黄蜚暗中控股的裕泰昌,赶紧挂出“斗米五百文”的牌子,可官仓的平价米源源不断,谁还肯花冤枉钱?
黄蜚派来的管事看着自家粮行门口冷冷清清,账房先生抱着算盘直哭:“管事,咱们收的高价米,现在连本都收不回了!库房里还堆着五千石呢!光买这些米就花了七万两,还欠着银行五万两,利息都快到期了!”
更要命的是,楚兴银行的人找上门来。吴文轩带着两个伙计,捧着借据说:“黄知府的管事,您贷的五万两,今日到期了。按约定,还不上就得拿松江府那处别院抵债——哦对了,前几日您抢官仓的米,花的一万两现银,其实也是咱们银行通过黑市放出去的银票兑的,现在那些银票都回笼了,等于您用知府大人的地,买了自家的米,还得给咱们付利息。”
管事瘫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借据上自己的红手印,忽然抓起桌上的算盘砸在地上,珠子滚得满地都是:“李都督……好狠的手段!”
九月初三,钱谦益带着江南士绅的代表,跪在帅府门前。他手里捧着的不是宋版书,而是一本厚厚的账册,上面记着各粮行的退赔清单——光是恒丰和裕泰昌就赔了十七万两,高宏图的远房侄子被债主逼迫投河自尽,松江知府黄蜚因纵容粮商囤积居奇被革职查办,家产全被银行收了抵债。
“都督,”钱谦益的声音带着颤,“士绅们知罪了。愿按官仓价复市,往后商户交易,一律用楚兴银票。”
李明站在门内,钱守庸和谭师爷分立两侧。他接过钱谦益手里的账册,随手递给谭师爷,目光扫过院外湿漉漉的青石板,忽然对钱守庸道:“老钱,还记得多尔衮说要划江而治吗?”
钱守庸点头:“记得。使者还在驿馆等着回话。”
“告诉他们,”李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道,“这江山,从来就没有‘划’的道理。要打,咱们奉陪到底。”
http://www.yqzw5.cc/yq20299/3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