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我们不是要饭,是要理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陈皓立在院中小榆树下,手中捧着一叠泛着墨香的纸页。

  是小李子今晨从十三村带回的习字纸,纸张粗糙发黄,却字迹工整,一行行稚嫩的笔画,像是用尽力气才刻进天地。

  不多时,他翻到一页,停住了。

  “昨日李家催租,阿爷说‘账不对’,拿出《百家册》念了一遍。”——小字歪歪扭扭,边角还有泥点,但那句“账不对”,就像一记重锤,砸进了陈皓的心中。

  他单手攥紧了纸,目光幽深如井。

  短短一纸,背后是一个字换来一家老小的饭碗,是一句“账不对”,吓退了李家的爪牙。

  陈皓心知,这不是偶然,是火苗在聚,是星火在燃。

  他没有迟疑,立刻吩咐柱子:“把咱们上回囤下的薄麻纸、《弟子规》印板、墨块都抬出来,再叫小彪子到外头去,找纸匠、书坊、印工,告诉他们——‘三百份识字通行帖,明日下午前必须送来’!”

  柱子一愣:“皓哥儿,这……不是印来做救济的吧?”

  陈皓摇头,眼中如有火光倒映:“不是救济,而是凭证。谁认字,谁就有名有据。从今往后,敢说人‘贱生’,得先看看人家有没有这帖!”

  那通行帖,是一张介于户帖与私契之间的小票,左上角印有“讲字台”字样,右下盖着皓记酒馆的印章,背面一行小字写着:“此人识字,准通五坊十三村”。

  他要用它,逼得不讲理的权贵也得认字认人,重新书写一场风气。

  而北岭坡上,三间茅屋刚搭起来,张春兰正卷起袖子,用粉笔在泥墙上板书。

  孩子们围坐厅中,或念、或抄、或听,气息尚浅却专注如炉。

  一阵轰响从坡下传来,一队差役冲进破旧学堂,吼声如雷:“私开学堂!私传禁字书!按律,连坐之罪!”

  一根铁棍砸翻黑板,一摞书卷四散飞起,墨字在空中打着旋跌落尘埃。

  孩童惊哭,有人拔腿欲逃。

  张春兰却上前一步,面无惧色。

  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纸页,她当着众人展开——是那位因难产而亡的产妇,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控诉:“万姓苦,剖腹前不敢言,愿来生能认字,可为自己之命作证……”

  字不多,却写满血与命的分量。

  张春兰声音哽咽,却字字铿锵:“我们不是在传禁书,是在传命。”

  村民们围上来,有人接过残页念了起来,嗓音颤抖,却慢慢连成一片:“剖、腹、前、不、敢、言……”

  差役面色苍白,退了一步。

  忽地,一老妪探出口风:“你们要抓先生,那得先说清这纸上写的啥。”

  “对!”几个家长站了出来,“谁能识字,谁有理!”

  差役队长暴喝一声,挥手让人后撤。

  泥地上,书页翻飞,像一双双挣扎的羽翼。

  当晚,茅屋下堆满了木板和竹片。

  村里老匠人站在春兰跟前,带着些许羞赧,也有些敬重:“我们不识字……但手会动。你教咱们认字,咱给你造墙、造桌、造板。”

  张春兰眼眶微红,双手接过一块犁田时用的老木板,轻轻点头。

  远在第七村,柳三针正蹲在一产房前,把染血的被褥一点点拧干。

  婴儿啼哭声划破天幕,她眉都未皱一下。

  产婆围在她身旁低声耳语:“王家媳妇的命,是你救回来的,他们肯听你。”

  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小叠布条,有红有蓝有黄,红代表“征粮”,蓝为“拘人”,黄则是“横征暴敛”。

  “规矩定好:晾衣绳上挂这三样,以后谁遇上事,不用说,递布条就行。”

  一群婆子跟着她学,不出三日,“晾布”便成了各村共通暗语。

  不料,李少爷那日狩猎归来,误闯村妇晒布场,看那色布鲜亮便命仆人尽数带回。

  到了府里,他如献宝般将布条丢给万富贵:“这布也讲究,怕是新潮玩意儿!”

  万富贵本已提酒待客,闻言望去,神情猛变,脸色沉如水底沉石。

  他翻过那几条布片,手一震,猛拍桌角:“你个蠢材!这不是布,这是一封封命!你以为你抢来的是彩头,实是拆了人家的警钟!”

  李少爷愕然。

  因着这“误袭”,消息提前传出。

  三日后,本该被抄粮村庄已搬空粮袋,仅余几缸水缸当掩饰。

  县差愤而归,无一收获。

  与此同时,王老板赶着货车走过官道,两旁风起尘扬。

  他慢步上前,面带笑意,却被一声冷然止住:“叮叮当当卖酒郎,装的不是字是谎。”

  税吏嘴角扬起,掀开帘布,翻出车厢角落几页残破的《百家册》,字迹半糊,却依稀分明:“粮未清,税已增,母女三人啼饥声……”

  王老板皱紧眉,却未言辩,只稳稳从车下挑出一坛新酿,砸封启盖:“官爷若不嫌,尝上一口如何?”

  税吏一皱眉,捻起咂舌——那酒初苦,却隐有清香回转,是朝廷贡酒“赤霞春”的味道,只是更带桔梗淡涩。

  王老板淡声:“朝里贡酒一坛千两,我这仿的,三个工匠酿七回才试成。方子出自《百工录》,题头还是临湘郡太史亲手批了名。”

  他意味深长地望了一眼税吏:“下一缸酒若酿得更好,就写您的名字挂封上头,可好?”

  税吏手一顿,夜风扑面,他却觉汗意渐升,不多话,只一挥手:“放行。”

  王老板拱手谢了,赶车离去。

  黄尘远去之中,那几页破书却早已混入粮筐书袋,留不下半点痕迹。

  入夜时分,皓记酒馆的灯火再次亮起。

  陈皓推开密室小门,火光照在他眉心——

  他已在等那一叠从村中送来的“讲字台”通报。

  风,又将要起了。

  第64章 火种不灭,字在人心

  夜幕低垂,皓记酒馆的灯火,如同黑夜中的星辰,点亮了归人的路。

  密室里,陈皓借着昏黄的烛光,仔细清点着从各村送来的“讲字台”反馈。

  纸张粗糙,字迹稚嫩,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沙沙……”

  寂静的夜里,屋顶传来一阵轻微的声响。

  陈皓眉毛一挑,眼神瞬间锐利。

  “谁!”

  一声暴喝,如同平地惊雷,震得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柱子早已如猎豹般窜出,纵身跃上屋顶。

  “别……别动手!是我!”

  一个瑟瑟发抖的声音传来,带着浓浓的恐惧。

  柱子一把揪住那人,如同拎小鸡一般,将他带了下来。

  “皓哥儿,是个孩子。”

  借着烛光,陈皓看清了来人。

  那是个衣衫褴褛的孤儿,约莫十来岁,浑身湿透,头发贴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他紧紧抱着一个油布包,像是抱着最后的希望。

  “石头?你怎么来了?”陈皓认出了他,是邻村的孩子。

  孩子抬起头,哭得泣不成声:“陈……陈掌柜,张老师……被抓了!”

  “什么?!”陈皓心头一震,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石头哽咽着,将怀中的油布包递给陈皓:“这是……这是张老师塞给我的,她说……她说……”

  陈皓接过油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一卷用鞋底拓印的《识字通行帖》样本,纸张粗糙,油墨模糊,却一笔一划都透着坚韧。

  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的名字,歪歪扭扭,却充满了力量。

  陈皓的目光停留在最末一行,那是一句用稚嫩笔迹写成的话:“我们不是要饭,是要理。”

  一瞬间,陈皓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浑身一颤。

  他缓缓起身,望向梁上裱着的残稿碎片,那是当初少年在清明夜写下的“民智已开”。

  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坚定:“他们开始自己写历史了。”

  窗外,雨消云散,东方露出一丝微白。

  远处传来鸡鸣声,紧接着,是孩童们琅琅的背诵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希望的歌谣,在黎明前响起。

  赵秀才偶见《百家册》复刻本,彻夜未眠。次日……

  赵秀才偶见《百家册》复刻本,那粗糙的纸张,歪斜的字迹,却仿佛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地印在他的心上。

  往昔被李老爷羞辱的场景,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里闪过,愤怒、屈辱、不甘,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一夜未眠,枯坐在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那本册子,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

  次日,村口那棵饱经风霜的古槐树下,出现了一个简陋的讲坛。

  赵秀才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衫,站在讲坛之上,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朝律法第三十七条,明载‘不得擅增田赋’——诸位,你们交的,叫什么?”

  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着律法的条文,讲述着村民们被盘剥的真实遭遇。

  他引经据典,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律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这‘田赋’,本是朝廷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设,可到了咱们这儿,却成了某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他们巧立名目,变着法儿地搜刮民脂民膏,把咱们逼得走投无路!这,是天理吗?是王法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村民们开始窃窃私语,他们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他们一直以为,交粮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命运。
  http://www.yqzw5.cc/yq19125/5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