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年代资本家后代(完)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躲开了最初最疯狂的几年,夏天在科研所立了个新课题:搜集各地种子,建立种质资源库。

  这想法并非一时兴起,后世我国虽是农业大国,却在种子领域处处受制。

  每年要花巨额资金进口国外种子,有些珍稀品种甚至一公斤能卖到十几万。

  而眼下,正是西方杂交种子技术盛行的年代,国内的杂交育种研究才刚刚起步,最缺的就是多样化的种质资源。

  那些散落在山野乡间的古老品种、地方特有作物,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于是,夏天拿着科研所开的工作证和介绍信,踏上了游山玩水……不是,一场跨越山川的种子搜集之旅。

  她去过高山密林,在悬崖边采过野生稻种。

  也走过偏远村寨,向老农讨教过代代相传的豆类良种。

  甚至在戈壁边缘,找到了耐旱耐碱的特殊麦种。

  每一粒种子都被她小心翼翼地收好,贴上标签,记录下采集的时间与地点。

  不知道的人只当她是借着工作名义四处散心,却不知她行囊里装着的,是一个国家未来农业的根基。

  在这人祸未止的年月里,夏天选择用这种方式,为这片土地悄悄埋下希望的种子。

  仗着精神力的便利,夏天搜寻种子时总能事半功倍。

  山林里藏在石缝中的野生豆荚,田埂边不起眼的古老稻穗,甚至是农户院墙角落自生自灭的特殊菜种,都逃不过她的感知。

  每发现一种,她都会仔细记录下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抗逆性表现,连同采集到的种子一起,分门别类打包寄回研究所。

  途中若遇可疑的敌特分子,她会悄悄记下踪迹报给当地公安。

  偶然撞见战乱年代留下的无人藏宝地,便将里面的东西悄悄都收走。

  为了追赶不同地域的植物生长季,她像候鸟般迁徙。

  冬天去南方采集越冬作物的种子,夏季又奔赴北方寻觅温带品种,两年间足迹几乎遍布大江南北。

  等她背着沉甸甸的种子行囊回到研究所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了一下。

  原本简陋的研究小院扩建成了规整的院落,门口挂着“省种子总研究所”的牌子,而公示栏的人员名单上,她的名字后面赫然缀着“副所长”三个字。

  走进院里,只见不少戴着厚眼镜的研究员正围着实验田讨论,田垄里分门别类种着各种性状迥异的植物。

  叶片带绒毛的抗虫小麦,根系异常发达的耐旱玉米,豆荚饱满的高产大豆……

  都是她这两年寄回来的种子培育出的种苗。

  夏天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直紧绷的嘴角突然咧开,露出了这些年难得一见的真诚笑容。

  她没多问职位变动的缘由,放下行囊便立刻扎进了研究室。

  整理种子谱系、设计杂交方案、记录生长数据,忙得脚不沾地。

  间隙里,她没忘给红星农场寄去一个大包裹。

  里面既有研究所培育出的优良种子,也有特意托人弄到的厚实被褥和常用药品,信里只简单写着:“新种试种,盼秋收佳讯。”

  窗外的阳光洒在实验田的幼苗上,也落在夏天专注的侧脸上。

  她知道,自己搜集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底气,让这片土地摆脱依赖、自主发展的底气。

  而眼下这初具规模的研究所,正是底气生根发芽的地方。

  谁也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年,红星农场竟真的培育出了抗病抗虫的杂交小麦。

  那麦种播下去,不仅能抵御常见的锈病,连啃食麦叶的蚜虫都少了大半,亩产较普通品种足足提高了四成。

  消息传开时,正是文革的尾声,各地农场都派人来求种,把农场的门槛几乎踏平。

  等到文革结束,高考恢复的消息像春雷般炸响,沉寂多年的学界瞬间焕发生机。

  各大院校争先恐后地往农场跑,那些曾被下放的“大佬”们,一夜之间成了争抢的香饽饽。

  北大的教授带着聘书守在宿舍门口,中科院的研究员提着行李直接住进农场,甚至有两所大学的招生办主任为了争抢一位土壤专家,在农场办公室吵红了脸。

  夏天站在研究所的窗前,用精神力远远望去,只见外公外婆被京市大学的人恭敬地扶上了轿车。

  两位老人身形依旧瘦弱,脸上刻着岁月的风霜,可眼里的光却亮得惊人,那是重燃的希望,是对知识的热忱,藏都藏不住。

  她也看到了文朗。

  这些年风吹日晒的田间劳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眼角的皱纹比外公外婆还要深,乍一看竟像个土生土长的老农。

  夏天常看见他独自一人站在田埂上,望着远方的土地发呆,眼神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那一刻,夏天忽然读懂了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所以,文朗没回来,绝对是热爱那片土地。

  文朗的两个儿子早已在乡下成了家,娶的都是当年一同下放的姑娘,小日子过得平淡却安稳,如今也成了种庄稼的好手。

  风波平息后,许多人劝夏天回京,或是去更高规格的科研单位,可她哪儿也没去。

  她在研究所附近买了块荒地,亲手规划起自己的农庄:先是挖了个大水池养鱼,每天换出的带粪水刚好用来浇灌旁边的蔬菜地和果树林。

  果树林里散养着走地鸡,鸡粪收集起来继续堆肥,堆肥产生的热量通过管道引入蔬菜大棚,冬天也能种出鲜灵的菜。

  大棚里试种的,全是研究所最新培育的蔬菜品种,抗病又高产。

  她甚至已经盘算好了,等将来经济再活络些,就在农庄旁建个食品加工厂。

  把新鲜的蔬果、禽蛋加工成罐头、干货,让更多人尝到这些带着土地气息的美味。

  站在农庄的地头,看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的鱼池,闻着果林里淡淡的花香,夏天深吸一口气,嘴角扬起满足的笑意。

  这辈子,就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安安稳稳地养老,挺好。
  http://www.yqzw5.cc/yq18412/4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