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秘径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暮春的汴京,杨花似雪,扑入行人的衣襟,也悄然落满“退思园”的飞檐翘角。相较于上次春日雅集的喧闹,这次名为“金石品鉴”的小聚,显然私密了许多。受邀者不过十余人,皆是诗社中较为核心或备受关注的人物,陈砚秋赫然在列。

  引路的依旧是那名青衣小童,但此次并未前往临水的听雨轩,而是穿过几重月洞门,绕过一片掩映在修竹后的假山,来到一处更为幽静的所在——“澄怀阁”。此阁临一池碧水而建,视野开阔,但位置偏僻,若非有人引导,外人难以寻至。

  阁内陈设古朴,多宝格上陈列着几件青铜器、石刻拓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与上次相似的异样甜香。周怀安与冯珙早已在此,正与那位“南山居士”低声交谈。见陈砚秋到来,周怀安笑着招手:“砚秋来了,快请进。今日都是同好,不必拘礼。”

  陈砚秋施礼落座,目光快速扫过阁内。除了这三位核心,在座的还有两位致仕的官员,一位是前太常博士,另一位是曾外放州府的观察使,此外便是三四位年轻士子,其中一人面色略显苍白,眼神中带着几分郁结之气,陈砚秋记得他姓柳,似乎出身寒微,但颇有诗才,上次雅集时曾作过一首格调不俗的咏史诗。

  品鉴会开始,周怀安拿出几件据说是新得的汉代瓦当和一面古铜镜,请大家赏玩评析。话题围绕着金石文字、年代考据展开,气氛看似专注而专业。然而,陈砚秋敏锐地察觉到,众人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全在器物本身。周怀安和冯珙不时会将话题引向某些历史事件的隐喻,或是借古讽今,点评时政得失,尤其是吏治与选官之道。

  “观此镜纹,可见汉世气象。然镜虽明,亦需持镜之人善用。”冯珙抚摸着铜镜上的蟠螭纹,似有所指,“如今朝堂,亦不乏明镜,只怕…持镜者心术不正,或为浮云蔽目啊。”

  那位柳姓士子闻言,轻轻哼了一声,虽未言语,但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讥诮未能逃过陈砚秋的眼睛。

  陈砚秋依旧谨慎,多数时间只是倾听,偶尔发言,也力求中肯,不露锋芒。他注意到,那位南山居士自始至终沉默寡言,只是静静品茶,目光偶尔掠过众人,深邃难测。

  品鉴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周怀安提议大家到园中散步,赏玩暮春景致。众人欣然应允。陈砚秋故意落在后面,与那位柳姓士子并肩而行。

  “柳兄似乎对冯公方才所言,颇有感触?”陈砚秋试探着问。

  柳姓士子瞥了陈砚秋一眼,淡淡道:“陈校书说笑了,在下人微言轻,岂敢妄议。”

  陈砚秋叹道:“是啊,我辈寒微,纵有见解,亦难上达天听。有时见些不平事,也只能郁结于心罢了。”他这话半是试探,半是真情流露。

  柳姓士子脚步微顿,看了陈砚秋一眼,眼神中的戒备似乎少了几分,但终究没再说什么,只是加快了步伐。

  众人行至那片假山附近时,薛冰蟾伪装成府中婢女,正低头修剪着山石旁的兰草。陈砚秋与她交换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眼神。

  假山占地颇广,叠石嶙峋,路径迂回。据薛冰蟾之前根据图纸推测,这假山的布局暗合奇门遁甲之理,并非随意堆砌。她怀疑其中可能藏有密道或密室。

  果然,在绕过一处形似猛虎探首的巨石时,薛冰蟾借整理花木的机会,手指看似无意地拂过旁边一盏石质莲花座灯。她指尖感受到灯座与基座连接处有极细微的松动感,且朝向某个特定方位——正对应奇门中的“休门”位。

  陈砚秋也放慢脚步,假意欣赏山石上的石刻。他目光锐利,注意到假山底部靠近水岸的一处阴影里,几块石头的缝隙似乎过于规整,不像天然形成,且缝隙周围的苔藓有被轻微破坏的痕迹。

  这时,走在前面的周怀安回头笑道:“砚秋对此处假山感兴趣?此乃仿吴中狮子林意境而建,虽无其宏阔,倒也别具丘壑。”

  陈砚秋忙道:“确实精巧,叠石之理,颇含玄机,晚辈一时看得入神。”

  周怀安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捋须笑道:“哦?砚秋还通晓此道?看来我‘兰台旧友’又添一知音。日后若有闲暇,可常来切磋。”这话似有深意。

  散步归来,众人在澄怀阁用了些简单的茶点。席间,周怀安似不经意地对陈砚秋道:“砚秋如今在秘书省,可谓清贵,然校书之职,终究难以施展抱负。眼下朝中正值用人之际,特别是礼部、吏部,都需精通典章、文笔俱佳之人。老夫与钱侍郎、李少卿还有些交情,或可代为引荐。”

  这是明确的拉拢了。陈砚秋心中雪亮,若接受,便是半只脚踏入了他们的圈子,或许能接触到更多核心秘密,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深的捆绑。他面上露出感激之色,躬身道:“周老厚爱,砚秋感激不尽。只是晚辈才疏学浅,恐负前辈期望,且需些时日熟悉秘书省事务,不敢贸然他图。”

  周怀安呵呵一笑,也不勉强:“年轻人稳重些是好事。何时有意,随时可来找老夫。”

  聚会散去时,已是夕阳西下。陈砚秋最后一个离开澄怀阁,借口要去净手。他趁无人注意,迅速靠近假山那处可疑的石缝。果然,离得近了,能隐约闻到一股极其淡薄的奇异香气,与轩内熏香同源,但似乎更添了几分清冽,似是用于驱虫防潮。他不敢久留,记下位置后便匆匆离去。

  当晚,陈砚秋再次密会赵明烛、薛冰蟾等人。

  “假山确有蹊跷。”薛冰蟾肯定地说,“那石灯应是开启某处机关的枢纽之一。假山布局暗合奇门,入口很可能就在‘休门’或‘生门’位,且临近水岸,便于通风和隐秘出入。缝隙处的香料,崔先生或可分析其成分。”

  崔月隐接过陈砚秋详细描述的气味特征,沉吟道:“龙脑、麝香为底,清冽之气可能来自某种罕有的树脂或苔藓,确有防虫防腐之效。常用于…重要文献储藏之地或密道入口。”

  赵明烛道:“我这边也有进展。监控发现,退思园的主人,那位致仕的工部侍郎,近月来其家族名下的车马行,有几批货物运往城西一处看似废弃的仓库,但守卫森严。货物用油布遮盖,形状不一,似有箱笼,亦有长条物件,不像寻常商货。”

  “城西仓库…”陈砚秋若有所思,“可能与诗社的秘密活动有关。周怀安今日试图拉拢我,许以吏部、礼部之职,看来他们确实在积极布局,网罗人手。”

  “那位柳姓士子,”薛冰蟾提醒道,“他似乎对冯珙的言论不满,或许是个可以争取的突破口。”

  陈砚秋点头:“我亦有此感。此人气节未泯,且似有郁结,或可寻机接触。但须万分小心,以免打草惊蛇。”

  赵明烛总结道:“眼下看来,‘兰台旧友’诗社无疑是那个神秘组织的重要据点。假山密道、深夜祭仪、拉拢官员,这一切都指向他们正在为某个重大图谋做准备。砚秋,你已初步获得信任,下一步,既要继续深入,获取更多情报,尤其是关于‘墨池祭’和甲子年秋分之事,又要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暴露身份。”

  陈砚秋肃然道:“明白。我会把握好分寸。”

  离开秘密据点,陈砚秋独自走在汴京的夜市中。灯火阑珊,人声鼎沸,这座城市的繁华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类似的秘密与交易。他感觉自己仿佛行走在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之上,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既要顺着网的脉络探寻中心的秘密,又要防止自己被彻底粘住,沦为网中之鱼。

  数日后,陈砚秋主动回访周怀安,以请教金石学问为名,进一步巩固关系。交谈中,他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目前职位的不满和对前途的担忧,姿态放得更低。周怀安似乎颇为受用,言语间暗示只要他“懂得进退”,前途不可限量。

  同时,陈砚秋也开始留意那位柳姓士子的动向。得知他常去相国寺的书摊淘书,便也“偶遇”了几次,借讨论诗文慢慢攀谈。柳生起初仍有戒心,但见陈砚秋言辞恳切,且同为寒门出身,渐渐能说些心里话,抱怨科场不公、世家盘踞,但仍未敢深言诗社内幕。

  另一方面,薛冰蟾则根据假山布局和香料线索,试图推演密道可能的结构和走向,为日后可能的潜入做准备。崔月隐则加紧分析那种特殊香料的成分,希望能找到其来源或特性。赵明烛的监控网络则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默默注视着与诗社相关的每一丝风吹草动。

  春深似海,汴京城的政治暗流,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愈发汹涌。陈砚秋知道,自己正一步步接近风暴的中心,退思园那条隐藏在假山兰麝之下的秘径,或许正是通往真相与危险的关键入口。而他,已无路可退。
  http://www.yqzw5.cc/yq16418/4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