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商市复苏
推荐阅读: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女帝风流,这太监不当也罢
三国:身为反贼,没有金手指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我在明末修仙
明末之白衣天子
重生之嫡长女帅炸了
穿越锦衣卫:我不想再用加特林了
我老婆大宗师,这谁不躺平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解决了学堂的师资难题,苏康刚歇了两天,目光又落回了武陵县冷清的集市上。他记得刚到武陵时,曾去城西那条老街赶集,只见窄窄的街道上,卖菜的挑着担子占了半条路,卖布的把布匹铺在石板地上,山货贩子的竹筐挤在墙角,行人得侧着身子才能勉强通过。
有次他亲眼见一个苗家妇人买布,汉商给她量布时偷偷少了一尺,妇人发现后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周围围了一圈人,却没人能出来评理;还有个卖鸡蛋的老汉,收摊时发现钱袋被偷,蹲在地上抱着空筐子哭,眼泪混着地上的泥,看得人心酸。
“集市要是一直这么乱,百姓买卖不方便,外来商人也不敢来,武陵怎么能富起来?”
这天傍晚,苏康把王刚叫到书房,指着桌上的武陵县地图,手指在县城中心的空白处一点,“咱们在这儿建个正规的交易区,把集市规范起来,让商市重新热闹起来!”
王刚凑过来看了看,有些犹豫:“少爷,建交易区得花不少银子,而且城西的老集市都用了几十年了,百姓能愿意搬吗?”
“银子的事不用愁。”
苏康指着地图上刚修好的水泥路,“路通了,商市火了,县衙的税收自然能涨回来,这是长远的买卖。至于百姓,只要咱们的交易区方便、安全,他们肯定愿意来。”
第二天一早,苏康就拉上县丞周文彬,带着王刚和几个衙役去县城中心丈量土地。
选好的地块原本是片荒地,长满了野草,还有几处废弃的土坯房。
苏康让人把荒草除了,旧房子推了,又从修路队调了十几个熟练的民工,用青砖、青瓦、石头和水泥开始建造交易区。
这回,已经习惯了这位县太爷出手风格的周文彬,什么质疑都没有了,唯有乖乖地配合着做事。
施工的时候,苏康几乎每天都去工地查看。
有次民工们砌墙时,他发现墙基打得太浅,连忙让人停下来:“这墙得撑住屋顶的重量,还得经得住雨天泡水,墙基再往下挖三尺,用碎石子和水泥夯实了,不然过两年就得塌。”
民工们听了,赶紧返工。
还有中间的通道,苏康特意让留够两丈宽:“得能过三辆牛车,不然商贩拉货进来还得错开走,多耽误功夫。”
半个月后,巨大的交易区终于建好了。
两条宽大的通道,四排整齐的青砖瓦房,屋顶盖着青瓦,每间房子都留了宽敞的窗户,既亮堂又通风;中间的通道铺着平整的水泥地,下雨天也不会积水;房子后面还挖了排水沟,防止雨水淹了摊位。
苏康又让人把交易区分了四个区域:粮食区专门卖米、面、红薯、玉米这些;布匹区卖棉布、麻布和苗家土布;山货区摆蘑菇、木耳、野果、草药;日用品区则卖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农具。
每个区域都用木牌标了编号,比如“粮一”“布三”,每个摊位都有三尺宽,足够商贩摆放货物。
“谁想摆摊,先去县衙登记,交五十文管理费,就能拿到摊位牌,以后这摊位就是固定的了。”
苏康让人把规矩写在木板上,贴在交易区门口,又特意加了一条,“管理费每月交一次,要是遇到灾年,还能减免,咱们不赚百姓的辛苦钱。”
为了解决买卖纠纷,苏康还在交易区门口建了个仲裁处。
说是仲裁处,其实就是个用木头搭的小房子,里面摆了张松木桌,两把长凳,还放了一杆标准秤 —— 这秤是苏康特意让人从府城买来的,准星一点都不差。
仲裁处的工作人员,一个是懂汉话和苗语的汉人老秀才,一个是苗家寨里威望高的寨老,两人轮流值班。
平日里,苏康还会派出衙役在交易区里进行巡逻,解决一些纠纷和杜绝一切纷争,打击那些偷鸡摸狗欺行霸市的人。
苏康还让人把交易规矩刻在木板上,贴在仲裁处墙上,用汉、苗两种文字写着:“买卖公平,不许强买强卖;短斤少两,加倍赔偿;偷窃财物,送县衙查办;有纠纷找仲裁处,不许私下斗殴。”
苏康废除了每月逢五、逢十开市的习惯,采用了现代的市集规程,每天都开市,天天营业!
开市第一日,天还没亮,交易区外就聚满了人。
有商贩背着货物来占摊位,有百姓揣着钱来买东西,还有些看热闹的孩子,围着交易区跑个不停。
苏康穿着青布长衫,站在交易区门口,看着商贩们拿着摊位牌,按编号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条不紊地摆货 —— 卖粮食的把米袋堆得整整齐齐,卖布的把布匹挂在架子上,卖山货的把蘑菇、木耳放在竹筐里,连泥土都擦得干干净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苏大人,您这交易区建得真好!”
一个卖布的汉商走过来,笑着给苏康作揖。
这汉商姓陈,以前在城西老街摆摊,每次下雨都得赶紧收布,怕布被淋湿了褪色,刮风的时候还得盯着摊位,怕布被吹跑。
这次他在布匹区租了个摊位,不仅有房子挡雨,还能把布挂在架子上,看着就精神。“以前在老街摆摊,一天下来,嘴里全是土,布上也沾着灰,现在好了,干干净净的,买布的人也多了!”
苏康笑着点点头,刚要说话,就看见一个苗家妇人背着竹筐,在布匹区选布。
这妇人姓吴,以前在老街买布,总被少算尺,后来就很少赶集了。
这次她选了块粉花布,想给女儿做件新衣服,卖布的陈老板拿起尺子,当着她的面量:“您要三尺布,我量给您看,一尺、两尺、三尺,多给您留半寸,免得裁剪的时候不够。”
吴妇人拿着布,又去仲裁处用标准秤称了称 —— 以前她总怕布不够重,现在有了标准秤,心里踏实多了。
她用苗语跟仲裁处的寨老说:“这布够尺够重,价钱也公道,以后买布就来这儿了!”
苏康在交易区里转了一圈,走到一个卖糖人的摊位前。
卖糖人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姓王,以前在老街摆摊,总被小偷惦记,有次糖人没卖几个,钱袋就被偷了。
这次他在日用品区租了个摊位,旁边就是仲裁处,还有两名衙役在现场巡逻,再也不怕小偷了。
王老头的手艺好,能做出孙悟空、小兔子、小老虎的糖人,亮晶晶的,看着就甜。
有个五六岁的小孩,躲在娘身后,盯着糖人看,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却不敢说话 —— 这孩子叫小石头,就是学堂里最小的那个学生,今天跟着娘来赶集。
“小朋友,想要哪个?”
苏康走过去,笑着摸了摸小石头的头。
小石头怯生生地指了指那个小兔子糖人,小声道:“要那个……”
苏康掏出铜钱,买了个小兔子糖人,递给小石头:“拿着吧,甜的。”
小石头接过糖人,躲在娘身后,小声说了句:“谢谢大人。”
他娘赶紧推了推他:“大声点,谢谢苏大人!苏大人办了学堂,又建了交易区,都是为了咱们百姓好!”
小石头这才大声道:“谢谢苏大人!”
苏康含笑道:“以后常来集市玩,跟你娘一起买好吃的,也能跟学堂里的同学一起过来。”
没过半个月,武陵县的商市就热闹起来了。
不光本县的百姓来赶集,连附近的武宁县、清江县的商人也闻风而来。
武宁县有个茶商,姓刘,拉了一车茶叶来卖 —— 武宁的茶叶味道醇厚,以前因为路不好,很少能运到武陵来。
这次刘老板走水泥路,两天就到了武陵,茶叶一点都没受潮。
“苏大人,您这水泥路好走,交易区人又多,我这一车茶叶,三天就卖光了!”
刘老板找到苏康,满脸笑意,感叹道,“下次我多拉点茶叶来,再带点武宁的核桃,肯定也能卖好!”
清江县的商人更有意思,拉了一车瓷器来卖 —— 有碗、有盘子、还有花瓶。
以前清江的瓷器要运到武陵,得走山路,颠簸得厉害,碎一半是常事。
这次走水泥路,瓷器几乎没碎,商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苏大人,以后我每月都来,您这武陵,以后肯定是这一片最热闹的地方!”
商市一红火,县衙的税收也跟着涨了。
以前每月只能收几百两银子的税,现在能收一千多两。
苏康用这些税钱,给学堂添了二十套桌椅,让孩子们不用再两人挤一张桌子;给修路队加了伙食费,每天能多一点肉;还在县城里修了三口水井,井台用水泥抹得平平整整,百姓打水再也不用踩泥了。
有次苏康去交易区,听见百姓们议论,说要给交易区起个名字。
一个老汉说:“这交易区是苏大人建的,就叫‘苏公市’吧,让大家都记得苏大人的好!”
苏康听了,赶紧走过去,笑着摆摆手:“别叫‘苏公市’,就叫‘武陵市场’吧!这是咱们武陵百姓的集市,是靠大家一起热闹起来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那天傍晚,苏康站在武陵市场门口,看着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 —— 有商贩在叫卖,有百姓在讨价还价,有孩子在追跑打闹,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瓦上,映得整个市场暖洋洋的。
他知道,商市复苏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商人来武陵,更多的百姓能靠摆摊挣钱,武陵县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http://www.yqzw5.cc/yq15708/2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