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集:药材出口,互通有无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漳水药香渡齐舟

  暮春的漳水总爱笼着层薄纱似的晨雾,连带着码头的青石板都润得发亮。三艘挂着玄色齐字旗的大船破开雾霭时,守码头的老卒正蹲在石阶上啃麦饼,抬头看见船帆上的纹样,嘴里的饼渣差点呛进气管——那是临淄沈家商队的标志,据说沈家的药材铺,能从临淄一直开到鲁国边境。

  为首的大船刚抛锚,一个身着靛蓝绸衫的中年男子便扶着船舷下来。他腰系玉带,袖口绣着枚银色药锄,步履间带着商人特有的利落,目光扫过岸边堆积的药筐,最终落在人群里那个穿素布裙的女子身上。女子发间只簪了支木簪,手里捧着本线装书,正是赵地医署主事素问。

  “在下临淄沈仲山,”男子快步上前拱手,指节上还留着常年翻检药材的薄茧,“久闻赵地药材得天地灵气,药效远胜他处,这次带了五十车海盐、二十匹吴绫,专程来与姑娘谈笔买卖。”

  素问回礼时,眼角余光瞥见沈仲山身后的随从。他们肩上的布囊鼓鼓囊囊,风吹过便露出里头丝绸的光泽,连腰间挂着的水囊,都是用细麻布缝的——齐国的富庶,果然名不虚传。她引着众人往医署走,沿途的药田顺着漳水铺开,新采的金银花堆在竹匾里,连空气里都飘着清苦的药香。

  “沈掌柜瞧这田埂上的碑,”素问指着一块刻着“轮作区”的青石碑,碑旁的穿心莲刚浇过晨露,碧叶上还滚着水珠,“赵地药材好,一是靠轮作养地,这块地去年种当归,今年就种穿心莲,土力不亏;二是靠发酵粪肥,把秸秆和牲畜粪混在一起沤三个月,比单用生粪肥田强十倍;三是采收要掐准时辰——就说这金银花,必须在晨露没干、花苞刚裂口时摘,晚半个时辰,药效就差三成。”

  沈仲山蹲下身,捻起片穿心莲叶子放进嘴里。初时是刺人的苦,嚼着嚼着竟生出回甘,他猛地站起身,眼里亮得像有光:“姑娘说的是!这药材比齐国市面上的强太多,我想换三十车金银花、三十车黄连、三十车当归,不知姑娘肯不肯割爱?”

  素问指尖轻轻叩了叩手里的《赵地药材全谱》,书页间夹着张药田收成表。她沉吟片刻道:“沈掌柜的诚意我懂,但赵地药材不能一次抽走太多——邯郸周边的防疫棚还等着药材,传习所的学徒也要用药材练手。不如这样,每月我给你二十车混合药材,你给我三十车海盐、十匹丝绸,按月交割,如何?”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沈仲山腰间的药锄纹样上:“另外我有个提议,你派齐国药农来学种植,我派医官去教药材辨识,这样既能保证你收到的都是真药,也能让更多人用上好药材。”

  沈仲山闻言,当即拍着大腿应下来:“姑娘考虑得比我周全!咱们今天就立契书,明日就交割第一批货!”

  第二天清晨,漳水码头热闹得像过节。赵地的药农们扛着竹筐往船上搬,每只筐上都贴着块红漆木牌,刻着“赵地正药”四个字,背面还标着采收日期——这是素问特意让人做的,怕有假药混进去。齐国的商人们则把海盐卸上岸,雪白的盐粒堆成小山,阳光一照则把海盐卸上岸,雪白的盐粒堆成小山,阳光一照,晃得人睁不开眼;丝绸展开时,风一吹就像流水般荡开,引得围观的百姓阵阵惊呼。

  “这盐比以前买的细多了!”一个提着陶罐的老妇,用手指捻起点海盐,笑着对身旁的妇人说,“用这盐腌芥菜,肯定比往年鲜!”

  “你看这粉绸子,给我家闺女做件襦裙,保管比别家姑娘好看!”另一个妇人捧着匹丝绸,脸上的笑都收不住。

  素问站在码头的高台上,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指尖划过《赵地药材全谱》里新添的“海盐药用”条目。昨天沈仲山说,齐国海盐除了吃,还能外敷止血,她当即让学徒记下来,打算试试用海盐配草药治外伤。

  第一批药材运到临淄时,正巧赶上当地闹痢疾。沈仲山没敢耽搁,立刻把赵地的黄连送到城里的医馆。医官按方煎药,患者喝了三天,痢疾就止住了。

  “这赵地黄连真神!”一个刚痊愈的老者,捧着空药碗对医官说,“前天我还上吐下泻,走不动路,喝了两剂药就好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临淄城。百姓们都往沈仲山的药铺跑,原本没人要的穿心莲,因为能清热解毒,成了家长们抢着买的宝贝;当归更是供不应求,连王宫的太医署都派人来采购。沈仲山忙得脚不沾地,没过多久,又派了两艘船去赵地,想多要些药材。

  一个月后,沈仲山亲自来了赵地。他刚下船,就从怀里掏出一叠竹简,双手递给素问:“姑娘,这是临淄百姓写的感谢信,还有,我们每月给你加二十车海盐、五匹丝绸,你多给我十车药材,行不行?”

  素问接过竹简,上面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潦草,却都透着真切的感激。她翻到最后一页,还有个小孩用炭笔写的“谢谢”,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暖心。她抬头对沈仲山说:“药材可以加,但有个条件,所有从赵地运过去的药材,必须带着红漆木牌,要是发现有假,咱们的合作就停了。”

  “姑娘放心!”沈仲山拍着胸脯保证,“我已经在药铺门口挂了告示,没有红漆木牌的药材一律不卖,还专门雇了人查验,绝不让假药混进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地和齐国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两地之间的土路被商队踩得越来越宽,沿途还开起了驿站,商人们赶路累了,能歇脚吃饭;邯郸城里的药铺从三家变成了十五家,药农们种的药材不愁卖,不少人家盖起了新瓦房,买了耕牛,连以前吃不饱饭的穷人家,都能顿顿吃上白面饼了。

  齐国的变化也不小。海盐和丝绸有了稳定的销路,临淄的盐场扩大了两倍,织坊里的织工多了一倍;不少闲置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从赵地引进的穿心莲和薄荷;齐国的医官学会了辨识药材,误诊的少了,百姓们看病也更放心了。

  深秋的时候,素问收到了沈仲山送来的礼物——一本用蓝布做封皮的《海盐药用图谱》,上面记着海盐外敷止血、漱口消炎等十种用法,还画着插图。随图谱来的还有封信,沈仲山在信里说:“姑娘,今年临淄用海盐治外伤,感染的人少了三成。下月我想带织工去赵地,教百姓们织更细的丝绸,你看行不行?”

  素问看着信,又望向窗外。漳水畔的码头,几艘齐船正在靠岸,船上除了海盐和丝绸,还装着齐国的麦种和农具。她提笔回信,写道:“互通有无,才能一起变好,下月我在医署备好茶,等你们来。”

  暮色渐浓,医署的灯亮了起来。素问把《海盐药用图谱》和《赵地药材全谱》放在一起,指尖轻轻摩挲着两本书的封面。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两本书,更是赵地和齐国百姓用信任织成的网,这张网会越来越密,把两地的好日子连在一起,连得更紧。

  又过了几日,传习所的学徒来报,说齐国的织工已经在路上了,还带了些新的织机零件。素问笑着点点头,让学徒把医署的院子打扫干净,再备些新采的金银花茶。她走到窗边,看着漳水缓缓流淌,水面上的船帆来来往往,药香和盐香混在一起,飘得很远很远。
  http://www.yqzw5.cc/yq15107/10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