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集:寒浸邯郸,药香暖冬
推荐阅读:
宇智波带子拒绝修罗场
娱乐帝国系统
从死宅到土豪,只需要几个本本
玩家们的NPC大爹
崔向东楼晓雅
收集末日
萌娃进村,山里野兽瑟瑟发抖
你惹他干嘛,他是华夏守护神
被兄弟出卖,归来已无敌
古医圣手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邯郸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更烈些。北风卷着碎雪,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街巷,夯土筑成的城墙都似冻得缩了几分。天还未亮透,医署门前的空地上已笼起一片白汽,那是数十口大陶锅蒸腾的热气,混着桂枝、白芍、生姜的药香,在凛冽的寒风里倔强地漫开。素问裹紧了素色棉袍,站在药锅旁呵出一团白气。她伸手探进最近一口锅,指尖触到温热的药液,眉头微松:“火候正好,再煮一炷香便可分药。”
身后传来木勺搅动的声响,李伯正指挥着五六个学徒往陶瓮里分装昨夜熬好的药汤。老人手背冻得通红,却顾不上搓一搓,只盯着学徒们的动作:“轻点舀,别洒了!这可是救命的汤。”
三天前,第一场大雪落下来时,医署的门槛就快被踏破了。最先来的是南城的张屠户,扛着发高烧的小儿子,嗓门哑得像破锣:“素问姑娘,您瞅瞅这娃,烧得直说胡话,身上烫得能烙饼!”接着是卖炭的老两口,你扶着我我搀着你,咳嗽声此起彼伏,痰里带着血丝。到了夜里,连巡街的兵卒都踉跄着来敲门,说营房里已有十几个弟兄瘫倒在床,裹着三床棉被还直打哆嗦。
素问连夜领着医官们诊脉,十有八九是伤寒。脉象浮紧,舌苔薄白,多伴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之症——这是风寒束表,阳气被遏所致。她翻遍医书,又对着系统光屏上的病例数据琢磨半宿,最终选定了桂枝汤。
“桂枝解肌发表,白芍敛阴和营,生姜助桂枝散表邪,大枣补中益气,再添些炙甘草调和诸药……”她一边在竹简上写方剂,一边对围过来的医官们讲解,“此方辛甘化阳,既能发汗解表,又不伤正气,最合此刻的病症。”
可真要批量熬制,难处接踵而至。光是桂枝就得用掉近百斤,库房里的存货眼看见底。王二柱急得直转圈,拍着胸脯说要带人连夜去药田挖,却被素问拦住:“雪天路滑,药田在山坳里,黑灯瞎火的容易出事。去药市看看,先把各家药铺的桂枝都收来,不够的再用樟树枝皮暂代,虽药效稍弱,却能解燃眉之急。”
药市的药材商们听说医署要熬药救人,倒也爽快。张记药铺的掌柜直接让伙计抬来半车桂枝,拱手道:“姑娘尽管用,算我张老三为街坊们尽份力!”还有卖生姜的老汉,推着独轮车送来几麻袋老姜,说:“我这姜是窖藏的,辣得够劲,熬药最管用!”
此刻,第一锅桂枝汤终于熬成。学徒们抬着陶瓮往分发点挪,白汽顺着瓮口的缝隙往外冒,在寒风里凝成转瞬即逝的雾。领药的队伍已经排到了街角,打头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怀里揣着个豁口的粗瓷碗,不住地朝医署里张望。
“刘婆婆,您来啦。”素问迎上去,接过她手里的碗,舀了满满一碗药汤,“慢点喝,小心烫。”
老婆婆颤巍巍地捧着碗,先凑到鼻尖闻了闻,眼里忽然就噙了泪:“这味儿……像极了我家老头子生前熬的药。那年冬天冷得邪乎,他也是染了伤寒,自己抓药熬汤,刚喝了两剂就去了……”她抹了把脸,喝了一大口,药汤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熨帖得胸口都松快了,“姑娘,您是活菩萨啊!往年这时候,光我那胡同里就得抬出去三四个,今年有您这药,我这把老骨头总算能熬过冬天了。”
队伍里响起一片附和声。卖布的赵婶接口道:“可不是嘛!去年我那口子就是伤寒转成肺炎,咳得肺都快出来了,最后……”她哽咽着说不下去,旁边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叹道:“今年有素问姑娘在,咱们都能好好的。”
素问听着这些话,心里既暖又沉。她转身对李伯道:“让学徒们再支几张桌子,多备些粗瓷碗,别让大家捧着空碗等。”又吩咐负责登记的医官,“记下领药人的住处,若是有孤寡老人或行动不便的,咱们得送药上门。”
正说着,街角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两个后生架着个壮汉往这边走,那壮汉面色青紫,嘴唇干裂,每走一步都要剧烈地咳嗽一阵,咳出的痰里带着暗红的血丝。
“这是西巷的陈木匠,今早发现他倒在作坊里,浑身滚烫,”一个后生急道,“姑娘,您快救救他!”
素问赶紧让学徒把人扶到临时搭起的诊棚里,伸手搭脉。脉象沉紧,比寻常伤寒要凶险得多。她又翻开患者的眼皮看了看,结膜充血明显。“是伤寒重症,已伤及肺腑。”她当机立断,“先灌一碗桂枝汤,再加两钱麻黄,让他发发汗。王二柱,你立刻去库房取麻黄,要炮制好的!”
王二柱应声跑远,素问则取来银针,在患者的风门、肺俞、列缺几处穴位扎下。片刻后,陈木匠的咳嗽渐渐缓了些,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等王二柱取来麻黄,她亲自将药材研成粗末,混入温热的桂枝汤里,一点点喂进患者口中。
“得找个地方让他静养,”素问对那两个后生说,“回去后用生姜煮水给他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泡到微微出汗为止。每日三次,不可间断。”
“生姜泡脚?”一个后生挠挠头,“这法子也能治病?”
“寒从脚下起,”素问解释道,“生姜性温,能驱寒解表。热水泡脚可通经活络,让药力顺着经脉走到全身,比单喝药更见效。”她忽然想起什么,对李伯道:“咱们得教大家这些法子,光靠药汤不够,还得让百姓们学会自己调理。”
当天下午,传习所的学徒们就搬了几张长凳到医署门前的空地上。最年长的学徒赵平蹲在一个铜盆前,盆里煮着姜片,热气腾腾。他挽起裤腿,把脚伸进盆里,边泡边讲解:“大家看好了,水不能太烫,以不烫破皮为准。泡的时候要搓揉脚踝,这儿有个三阴交穴,多揉揉能增强抵抗力……”
围观的百姓起初有些迟疑,后来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试着把孩子的小脚放进温水里,孩子起初还哭,泡了一会儿就咯咯笑起来,脸颊的红晕竟淡了些。妇人又惊又喜:“还真管用!我家娃烧了两天,泡这一会儿就不闹了。”
这下子,越来越多的人回家取来盆碗,在医署附近找处避风的地方,学着泡脚。有那手脚冰凉的老汉,泡完脚后跺着脚说:“舒坦!像是有股热流从脚底板窜到天灵盖,多少年没这么暖和过了。”
除了生姜泡脚,素问还教大家艾灸。她让学徒们在街头演示如何用艾绒制成艾柱,如何点燃后悬灸足三里穴。“足三里是养生要穴,艾灸此穴可温阳散寒、补中益气,常灸能少生病。”她一边说,一边亲自为刘婆婆艾灸。艾烟袅袅升起,带着独特的草木香气,刘婆婆眯着眼睛,舒服得直点头:“暖洋洋的,比揣个暖炉还得劲。”
日子一天天过去,邯郸的雪下了又停,医署门前的药香却从未断过。每天天不亮,就有医官和学徒们忙着熬药、分药,领药的队伍依旧很长,却少了往日的焦灼,多了几分平和。人们捧着药碗,一边小口喝着,一边听学徒们讲防疫的法子,或是交流着谁家孩子泡了脚后退烧了,谁家老人灸了足三里后不咳嗽了。
有一天,素问带着医官们去军营巡诊。往日里咳嗽声此起彼伏的营房,此刻竟安静了不少。士兵们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用生姜煮水,还有几个围着一个学徒,看他演示如何艾灸。守将迎上来,抱拳笑道:“姑娘的法子真神!这几日新增的病患不足十人,比往年这个时候少了七成还多。”
素问走进一间营房,见几个病愈的士兵正在整理床铺。其中一个年轻士兵指着床头的陶碗说:“姑娘您看,我们每天都喝桂枝汤,早晚各泡一次脚,感觉浑身是劲,再冷的天站哨也不打哆嗦了。”
走出营房时,寒风依旧凛冽,却好像不再那么刺骨。素问望着远处药田的方向,那里的桂枝树虽落尽了叶子,却在雪地里挺得笔直。她忽然想起李伯昨日说的话,库房里的桂枝又补满了,药材商们自发组织起来,往医署送了两车新收的干姜,还有百姓送来的艾绒,堆得像座小山。
“姑娘,该回去分药了。”王二柱在身后喊道。
素问转过身,看见医署方向飘来的白汽,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领药的队伍里,刘婆婆正给一个新来的妇人讲泡脚的讲究,陈木匠拎着一篮刚做好的木碗,往分药点走去,说是给大家盛药用。药香混着生姜和艾草的气息,在邯郸的街巷里弥漫,像一张无形的暖毯,裹住了这座正在寒冬里慢慢苏醒的城。
她忽然明白,医者救人,不仅是开方抓药,更是把温暖和希望,一点点种进人心坎里。就像这寒冬里的桂枝汤,看似寻常,却能在最凛冽的时候,让人相信春天终会到来。
http://www.yqzw5.cc/yq15107/10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