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经济补贴,巨额费用!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张二娃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没用,结果第二天一早,他老爹出门一转,就听见街坊四邻都在说这件事。他凑上去仔细问了几遍,才敢相信消息居然是真的。
而且政府确实要在镇上,修一所集小学和中学于一体的新学校。
老爷子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
他怎么都想不通,种地居然真的不用交税了?
其实免除农业税的政令早就定下来了,但不是上头说一句话就能原封不动传到底的。
农业部得拟定详细条款,定好规矩,再一层一层往下传达。
等传到了,也不代表马上能执行。
像免除农业税这种大事,属于翻天覆地的变革。
老百姓交了几千年的税,说不收就不收了?
基层干部得先开会,明确政策精神,重新规划发展,还得请示上级以后的政绩考核该怎么调整。
所以等到这条政策真正在西南地区落地,都已经是十月份了。
修学校也是同一个道理,这是西南偏远山区教育普及的开端。
之前教育部优先照顾的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
把这些地方搞定了,才能一步步往偏远地区推广。
现在虽然轮到了小镇,但更多深山村寨暂时还覆盖不到,比如滇北、川南某些地方。
没办法,饭总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丘瓦那。
建校舍、分老师、调配资源……每一样都得花时间。
教育普及不是喝凉水,说吞就吞下去了。
……
张二娃老爹正高兴着,政府又通知大家去重新登记户口。
他心里直嘀咕:“给老子怪的,之前不是登过记了嘛?这又搞啥名堂?”
张二娃挠着头,虽然搞不懂,还是跑到了镇政府门口。
一去就看见七八个干部坐在那儿,一个一个仔细问。
这回登记得比之前详细多了:
年龄、职业、读过几年书。
家里几亩地、一年打多少粮、种地以外的收入多少。
几个儿子、具体住哪儿……几乎把家底三代全问了个遍。
登完记就让回家,啥后续也没有,好像真的只是统计一下。
更让他在意的是,来登记的清一色都是农民。
街上开饭馆、茶馆,或卖小物件的,并没有被要求登记。
这让他隐隐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
帝都,政府大楼。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晓得;差距越来越大,我也清楚。
但现在就要拿财政去补贴西部……是不是太急了点儿?”
何明华看着张元初提交上来的补贴对象清单和分类草案,眉头越皱越紧。
“我们财政收入是在涨,可开支也在飙啊!
你看光这几个月,科技部新立的科研项目就多了八十多个亿支出。如果再补贴西部,财政怕是要吃紧。”
张元初这次提出的,是一项针对农民种地的补贴政策,或者说,是一个扶贫计划。
打算对西部经济困难的农户进行物资帮扶,偶尔搭配少量现金补助。
主要送的是肉、面粉、食用油、新衣服之类实实在在的东西,每季度发一次,帮他们改善生活。
当然,领补贴也有条件:家里不能出过汉奸、没发表过反动言论、在警察局没案底。
每户补贴多少按家庭人口算,比如三口之家,一次能领六套新衣、二十斤油、一定数量的肉……
补贴也不是永久性的。经济好转、超过贫困线之后,就立即停止。
这个政策之所以能推行,一方面是因为草原上的大型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牛羊出栏量稳定。
另一方面,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仓里旧粮堆得满满当当,也得适时周转更新。
肉类方面,有鲜肉也有储备冻肉。
军队的冻肉储备越来越充足,但现在市场肉价本来就不高。
如果大规模投放储备肉,价格会被打崩,养殖户得哭晕。
思来想去,张元初拿出了这套“西部贫困家庭物资补贴方案”
“不!主要是物资方面的补贴,而且范围也仅限于西南地区。
你看到的那部分经济补贴,其实不属于贫困家庭补贴,是属于教育补贴。”
张元初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落在何明华脸上。
“教育补贴?”
何明华听得有些糊涂,又拿起文件仔细翻看,“但这上面列的可明明都是经济补贴啊……”
张元初在沙发上坐下,点起一支烟,解释道:“这项经济补贴,本质上属于教育用途。
我打算对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教育经费的补助。
虽然目前我们的学费标准并不高,在中原和北境这些地方,其实已经相当便宜。”
“普通家庭,两天的收入就够交学费!收入稍好点的,半天一天也就够了。
学生入校之后,吃住都在学校,家里基本不用再额外承担什么。”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家庭非常困难。咱们国家地方大,地形复杂,山区多的是。
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主要还是惠及交通方便、政策能覆盖到的区域。”
“但还有很多偏远山区,经济状况依然很原始。有些家庭一年总收入还不到二十块钱,这样的人并不少。
五块钱的学费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大笔钱,一年十块,可能就是他们半年的收入,甚至是一整年的收成。”
在那些偏远山区,经济来源主要就靠农产品。可现在粮价不高,甚至算得上便宜。
他们一年种出来的粮食,除去自己吃的那部分,剩下的全卖了也挣不了几个钱。
就算再卖点山货特产,总收入仍然很低,还赶不上城里人收入的一半。
正因为这样,张元初才提出家里有学生上学的,或者想送孩子上学但凑不出钱的,政府直接给教育补贴。
这笔钱不经过教育部、也不经学校,而是通过政府部门发到老百姓手上。
一家一个孩子,一年补十块;两个孩子,就补二十。纯粹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读上书。
只是因为这钱不走教育部,走的是政府渠道。
所以在名义上还叫“经济补贴”,但实际会以“教育专款”的名义拨到基层。
这样操作,也是信息口径的原因。
毕竟教育部只有已入学学生的家庭资料,但还有很多没上学的孩子,他们的信息教育部根本没有。
如果照常规走,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反而可能被漏掉。
http://www.yqzw5.cc/yq11306/5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